1980年,我在台北學習國語之後,於8月來到香港。我對香港首個難忘的印象,是飛機飛越九龍城,於舊啟德機場降落前的最後500米航程。
當年中環最高的大樓是康樂大廈(即今日的怡和大廈),地鐵的路線遠比今日短;除了舊的中銀大廈與幾家裕華國貨公司之外,那個年頭很少見到與中國內地相關的事物。
在香港住了九年之後,我深深地愛上這個城市,每次步出機艙,仍然感到心情興奮。
原因何在?答案是這裡的文化。香港既有中國歷史上各種極具代表性的事物,同時也是一個活力十足的現代國際都會。
當我站在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交界時,就感受到這種亦新亦舊的氛圍:皇后大道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主要道路,當時其實是沿海而建的。
當我站在太平山頂,向下眺望港島北面的風景時,腦海就會浮現昔日的景象:沒有高樓大廈,但同樣是個充滿各種可能的地方。
乘搭客輪前往澳門時,我望出窗外,看見這片水域內有不少中式帆船穿梭其上,就會想起,自從16世紀末耶穌會的傳教士來華開始,就有船隻在同一片水域內航行。
我也會到深水埗的東京街,參觀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博物館內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出土古墓,2,000年來一直長埋地下,說明香港的歷史並非始於鴉片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