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電燈柱掛老鼠箱

踏入鼠年,我們藉此回顧香港的鼠患歷史,這個城市的電燈柱曾經掛上不少老鼠箱

中環泄蘭街某個裝有百頁窗的停車場入口旁,堆積於陰暗角落的垃圾袋傳來抖動聲。未幾,多隻老鼠便從垃圾袋下飛快冒出,沿路亂竄。

一位途人嚇得驚叫起來,另一位則一邊快步逃離,一邊用電話向食物環境衛生署作網上投訴。一位署方職員翌日回覆道:「該處的老鼠已被消滅。」他同時詳細地指出,當局用了溴敵拿鼠及殺鼠迷兩種除害劑滅鼠。

政府的反應十分迅速,皆因香港的鼠患問題不得不嚴陣以待。19世紀末,上環貧民區住滿了來自中國內地的新移民,居住環境惡劣,當時鼠患肆虐,居於牆洞中的老鼠啃食食物殘渣,而寄居於老鼠身上的跳蚤,則隨著老鼠的活動範圍傳播鼠疫桿菌。人類一旦接觸到這種病菌,起初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發燒、頭痛及嘔吐等,其後病況則會急轉直下。

那是比感冒嚴重得多的淋巴腺鼠疫,更曾於14世紀奪去歐洲近六成人口的性命。而1894年於上環爆發的鼠疫同樣嚴重,當年單單由5月至10月的五個月,全港已有2,000人因而喪命,城中更有三分一人為避過鼠疫而逃離香港。

民居被當局大舉疏散,戴上口罩的英軍逐家逐戶丟棄傢俬及各種家居用品,聚到街上燒毀。最終,在被認定為疫區核心的太平山街一帶,密集的民房被清拆一空,由重新規劃的整潔街道取而代之,區內同時興建了香港首個公共公園:卜公花園

可是,該場鼠疫總是死灰復燃。疫情一直反覆出現,直至1926年才告停息。全港一共多達20,000人因疫症喪生,雖然觸目驚心,但相比起在中國及印度奪取了1,200萬人性命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這數字只是冰山一角。

但這場始於1894年的瘟疫無疑是防治鼠疫史的重要一頁。當瘟疫仍然於香港橫行時,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派遣了細菌學家Alexandre Yersin來港考察疫情,其後他更是世上首位專家找出導致鼠疫的源頭:鼠疫桿菌。

這項發現驅使英國殖民政府於香港著手興建公共廁所及其他現代衛生設施,以取代以人手「倒夜香」的服務。往後長伴港人數十年的老鼠箱亦由此誕生。

廣東話有句舊諺語「電燈柱掛老鼠箱」,用以形容身高差距較大的情侶,帶點冒犯之意。此話源於20世紀的香港上千個懸掛於電燈柱上的黑色老鼠箱。於發現老鼠時將其放進這些箱子中是當時的公民責任。根據一份1958年的防治害蟲政府報告,全港從老鼠箱中平均每天收集到500至1,000隻老鼠。

這些老鼠其後會被送到可眺望太平山風光的精緻紅磚建築:細菌學檢驗所。1926年,該處的科學家把90,000隻老鼠仔細檢驗後,正式宣佈香港的鼠疫疫情告一段落。隨著香港變得更清潔,成為經濟日益繁榮的城市,街上的老鼠箱到1970年代中期功成身退。

如今,細菌學檢驗所早已改建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那裡展示一個香港碩果僅存的老鼠箱。如你於街上發現鼠蹤,已無須親自出馬將其棄置,只消一通電話即有專人代勞。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