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莊是位於北京邊陲的一個小鎮,那裡沙塵滾滾,滿目盡是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四角向上翹起的飛簷、從屋頂伸出的小煙囪,而凹凸不平的行人道,滿佈紛亂而琳瑯滿目的街市。光看外表,這裡跟中國北部一眾鄉村沒有多大分別。
不過當翻過農舍的圍牆後,你會發現鮮有人在務農。1994年起,方力鈞、張惠平和岳敏君等前衛藝術先鋒輾轉來到宋莊,尋找環境靜謐、房租低廉的藝術烏托邦,自此宋莊從農村一躍成為藝術村。隨著這班藝術家名聲鵲起,畫廊策展人、傳媒和其他藝術家相繼到訪,人潮迅速從涓涓細流演化成氾濫洪水。由於城市物價暴升生活逼人,加上798等藝術區逐漸商業化,不同領域的創作人皆視宋莊為避難所,至今已有約2,000位畫家、攝影師、電影製作人、詩人和雕塑家進駐,儼然成為世上規模最大的藝術殖民地。
在一排排於平地冒起的工作室和畫廊之中,發展蓬勃的中國當代藝術界正如火如荼地上演一場由傳統水墨擔綱的藝術革命。定居宋莊的王軼瓊邊帶我參觀其工作室邊說︰「你走運了,我最近多以水墨作畫。」王軼瓊於大名鼎鼎的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主修木刻版畫,雖說他是一名多元藝術家,但我還是急不及待希望能一睹他的水墨畫作。
王軼瓊最新的水墨畫系列是為自己與另一位藝術家並列的肖像畫,然後以筆記本作畫框把作品裱起。它們分別是:《王軼瓊和達利》、《王軼瓊和芙烈達卡蘿》和《王軼瓊和草間彌生》。
他表示︰「我想描繪那些對我年輕時期影響深遠的藝術家。正如你會記得你的啟蒙音樂一樣,他們在我心中永遠佔一席位。我借著畫作跟他們面對面,讓他們決定每一幅畫作的風格。說到底我們都是藝術家,這種作畫方式可以說是我們彼此之間的對話。」
王軼瓊的作品跟傳統水墨畫一樣留白題字,但其色彩運用和畫作主題卻透出濃濃的當代藝術味道,甚至可能會惹惱傳統的水墨派。
「我的立場是︰身為中國人,我當然以中國藝術作為創作媒介,但我放眼的是國際層面,超越國族界限,創造與時並進的風格。」
中國水墨畫是世上最歷史悠久的藝術傳統之一。古代水墨畫一貫出自文官之手,作畫人以毛筆蘸墨,描繪出以山巒和溪谷為主、有意境的寫實風景。藝術界普遍認為水墨畫的全盛期是宋朝,但自從18世紀西方文化東漸後,中國藝術家紛紛轉投油畫及其他現代西洋藝術的懷抱,冷落了水墨畫。水墨畫因此被視為過時的國畫,受制於傳統藝術的嚴苛標準。
宋莊的藝術家起初對中國傳統藝術敬謝不敏,而水墨亦被視為安於傳統規範的書法家和山水畫家才會使用的媒介。不過,近年宋莊不少藝術家紛紛拿起毛筆,思量如何革新這種藝術媒介,創作出將傳統和現代融為一體的「當代風情畫」。他們的作品或蘊含諷刺意味,或走抽象路線,但無論如何大家都目標一致,旨在令水墨畫從藝術史的荒原中拯救出來。
王軼瓊於2012年從北京798藝術區遷居宋莊,我們共晉午餐時他表示︰「我本來自長江流域,那裡自古以來便是藝術大本營,水墨畫尤其發展蓬勃;藝術家只是近年才開始北移。」觀乎王軼瓊大宅的氣派,他在北京應該發展得很不錯,但他仍保持踏實的行事作風,而且跟大部分宋莊藝術家一樣,多少有點怪脾氣,我們會面時,他便戴著一頂紅色的水手帽,全程神態自若。
至於宋莊水墨畫家兼北京美術學院校友呂宗平亦與王軼瓊所見略同,認同水墨是現代的中國藝術媒介,他笑道︰「我已從油畫轉至水墨。從文化角度而言,水墨比較合我心意,不過吃東西的重點不是用刀叉還是筷子進食,而是吃進肚子的東西是否健康吧。」
為此,呂宗平的水墨畫無不呼應古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並試圖處理現時中國的環保問題。他對生態的關注躍然於畫上,其中一件作品便以生銹釘子的線條取代傳統中國書法的優雅筆劃。
他說:「我習慣在戶外作畫,那管是下雨、霧霾、還是晴天,我讓天氣摻入我的作品。我甚至會將被遺棄的素材如樹葉、舊報紙、甚至煙蒂等納入畫作的一部分。」雖然他以水墨作畫,卻沒依從傳統中國藝術著重簡約的特色。他在其鐵銹 色的巨大油畫前說︰「那是因為我在描繪另一個中國,刻畫她過分富裕的一面。」
呂宗平亦將水墨畫帶到意識形態的境界。去年他於北京798藝術區舉辦大型個人展,開幕當晚,他邀請出席者從他其中一幅水墨畫撕走一片。他解釋道︰「這樣做我在畫中想傳遞的信息就能跟著他們走到世界各地。」他亦曾將畫作拋入河中或者點火焚燒,那樣「人們最終便會把我的信息喝進或吸進身體裡去」。
宋莊不斷吸引藝術家前來,包括最近於廣州和上海舉辦大型展覽,並以中國藝術家身份入選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水墨畫家吳強。祖籍四川的他租了一間俯瞰天津潮白新河的農舍,並道︰「這裡租金低廉,而且有足夠空間讓我繪畫。」
吳強的當代作品,無論在風格還是主題上都打破傳統,色彩豐富的畫作更聚焦現今的社會問題,並呈現畫家的內心世界。他舉起自己的新作說道︰「它名為《崇高理想》。」畫作以抽象手法描繪化身猿人的吳強努力爬向天庭,某程度上它亦刻畫出宋莊藝術家的目標:一步步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國家邁向成功,那管是以怪誕還是何種形式,把水墨畫帶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