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記得這個畫面:我當時12歲,第一次獲邀到香港半山區參加泳池派對。我坐在塑膠椅上,為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而沾沾自喜,看著比我大的男孩跳入涼快、蔚藍的池水裡,雙腳沒入白色的水花中。
閱讀更多Clockenflap音樂節文章:
那天,有人帶了一個粉紅色的手提揚聲器來,我們就用來播放香港龐克樂隊的雜錦專輯。那幾個跳水的男生也是龐克樂隊成員,那樂隊名叫Nopdogs,即是「No Our Parents Don’t Own Grocery Stores」(我們父母不是經營雜貨店)的縮寫,亦是主音歌手對其韓裔身份的自嘲。多年後,當我撰寫〈Swimming Pool〉這首歌,抒發對觸不到的美麗事物的懷想時,腦海裡不斷想起他們,以及他們的音樂。
香港的滑板龐克界於1990年代因1997移民潮而失去幾位靈魂人物,最終沒落並被其他曲風取代。今年11月,登上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表演台的本地樂隊無不帶著全新的曲風與能量登場,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作風尖銳的數學搖滾樂隊「雞蛋蒸肉餅」。她們擅長運用網上平台,歌曲反映當今世代對身份認同的態度。她們有如長江後浪推前浪,宣告老派樂隊的年代已逝。但那張1990年代的雜錦唱片宛如一個時空膠囊,透過當時青少年熱衷追求的事物,將香港的舊貌封存起來。
身處東南亞的樂迷,要抱有迎接改變的心態。這片夾在中國、印度及澳洲之間的地區是個異常複雜的文化大雜燴,受數以百計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地緣政治影響,各種體驗交替出現又消失。一如香港的結他樂隊新舊更替,東南亞的樂壇亦曾經歷多次大換血,有時甚至出現突如其來的改變,讓一些充滿新鮮感、令人期待的小眾音樂類型有機會崛起。他們在當地主流文化以外醞釀,即使是旅行經驗豐富、見聞甚廣的讀者,可能也要費一番功夫才會找尋到他們的蹤影。
除了香港,亞洲很多地方在1990年代都盛行龐克音樂。印尼當年的左派反法西斯主義龐克音樂席捲爪哇及蘇門答臘。時至今日,有17,508座小島的印尼,有數個小島依然流行龐克音樂,但已演變出多種迥然不同的形態。雅加達的龐克穆斯林就是一個例子,這班虔誠的樂迷正以自己的方式來建立伊斯蘭龐克風格Taqwacore。與此同時,頭戴扁帽的萬隆七人樂隊Forgotten Generation則在國內的凱爾特龐克界獨領風騷。對,你沒看錯,有很多印尼音樂人十分喜愛這種受愛爾蘭影響的斯卡龐克,他們在2014年更發行過雜錦精選專輯《Windfrom the Foreign Land》。
峇里島是印尼的度假天堂,早於15及16世紀就因葡萄牙及荷蘭商人途經當地而與西方接觸。到了1930年代,首批西方旅客更在峇里島落地生根。近年,由英國創意總監Dan Mitchell創立的唱片公司Island of the Gods,可說是西方移民與當地傳統文化合作的上佳例子。這家唱片公司邀來當代電子音樂人和峇里島傳統音樂「甘美蘭」的演奏者,合作奏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甘美蘭是一種可令人進入恍惚出神狀態的傳統音樂,結構不拘一格,有如無定向風。兩群音樂人攜手合作,將世代相傳的旋律與近年夜店文化興起的節奏糅合,創出前人未聞的新樂韻。
東南亞局勢向來多變,生活難得安穩,不少國家都活在集體創傷中,成為新興次文化的基因。緬甸的民主道路崎嶇不平,從仰光一群金屬核搖滾音樂人那種扭曲的結他聲中,就可充分體會國民的焦慮情緒。柬埔寨曾經出現過迷幻搖滾的黃金時代,但是1975年赤柬政權上台後,已被暴力噤聲,因此新一代音樂人要從頭開始建立當地的樂壇。不少人翻唱黃金時代音樂人的歌曲,藉此向他們致敬,同時掀起新一波迷幻民謠風潮,亦有人透過龐克及硬核音樂宣洩憤慨。
緬甸和柬埔寨兩國的龐克及金屬搖滾已在Noisey等美國音樂網站上引起樂迷的注意,但在國際上最聞名的東南亞曲風應該是越南饒舌音樂。當紅饒舌女王Suboi帶領潮流,在流暢而詩意十足的唱詞中藏著對社會的猛烈批判,形成一股獨特的樂勢力。
越南hip-hop源於90年代引入的MTV音樂頻道,西貢歌手Wowy等人當年的成長環境,與美國饒舌巨星The Notorious BIG及Nas生活的社區十分相似,令他們愛上美國饒舌音樂。現在,越南饒舌音樂這種新曲風更透過社交媒體這種新事物回流到美國,亦是十分合理。
雖然互聯網令各地的人可以共享許多事物,但地理位置對小眾音樂的出現仍然十分重要。菲律賓小島宿霧以美麗的海灘聞名,現在亦是菲律賓雷鬼音樂的中心,這種情形並非巧合。其他影響青少年文化的因素包括藥物管制(問問新加坡夜店內只喝啤酒的常客便一清二楚)及民族性。我跟馬尼拉音樂博客Niko Batallones聊天時,他告訴我雖然菲律賓音樂曲風變化多端,其實也離不開浪漫抒情歌。他聳了聳肩說道︰「菲律賓人愛聽情歌。」
但最令人覺得出奇的還是泰國的鄉謠及藍草音樂。2010年,Jay-Z成立的娛樂公司Roc Nation與曼谷音樂人Hugo Chakrabongse簽約。當時我迷上了他的正宗藍調結他,而且他的音樂錄像裡,似乎與西部牛仔文化頗有淵源。其實我無須大驚小怪,因為美國傳統結他民謠在泰國十分流行。當地在1960年代引入荷李活西部片,其後泰北鄉郊及鄰近的老撾開始掀起模仿牛仔打扮的時尚潮流。時至今日,這些音樂已由農村區擴散至全國,而Chakrabongse亦成了真正的泰國樂壇天王。
對我們這一群在香港成長的人而言,很多東南亞歌曲的旋律都難以忘懷。無論歌者的地位高低與否,他們均訴說著令人浮想聯翩的神秘區域內一段段現代音樂史。那次泳池派對過去多年以後,我聽說Nopdogs其中一位成員在南韓成為R&B巨星。他會否也不時緬懷大家在香港共度的時光,不自覺哼起一首舊歌呢?或許他甚至曾拿起結他,撥弦彈奏出少年歲月時的強勁和弦。我寫的每一首歌裡,都有那些和弦的迴響。我深信那些音樂終有一天回歸,在新一代音樂人的手中再次重生。
今年的Clockenflap音樂節將來自東南亞及全球各地的樂隊帶來香港,於11月9至11日為樂迷帶來精采表演,詳情請瀏覽clockenfla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