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香港可說是在新蒲崗製造出來的,但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工廠區內,你看不到任何牌匾或紀念碑,眼前只見到一幢幢與水泥高樓並立的舊工廠大廈。
1967年春季,新蒲崗一間塑膠花工廠罷工,事件觸發了後來人稱的「六七暴動」,令香港出現二次大戰以來最動盪不安的時期,並對日後的香港帶來深遠的影響和改變。
5月6日,塑膠業大亨唐鼎康開設的香港人造花廠因勞資糾紛爆發衝突。當防暴警察到場鎮壓時,大有街工廠內的工人對警察投擲玻璃瓶和鐵罐。結果有21名示威者被捕,導致香港左派工會高調介入事件。翌日,左派工會發起大遊行,號召全港工人上街示威。
當時香港的新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工作環境惡劣,工人收入僅堪糊口,生活十分艱苦。當反對天星小輪(當時橫渡維港的主要交通工具)加價的示威遊行演變成暴動時,香港的左派工會乘機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輸入香港,試圖推翻英國殖民政府。
1967年5月7日,大批示威者手持《毛主席語錄》上街抗議。警察逮捕了逾100人,政府宣布實施宵禁。左派分子則報以恐怖襲擊,在全港各區放置1,167枚炸彈;造成15人死亡,死者包括兩名住在北角的幼童。反共時事評論員亦遭人襲擊;8月,電台主持林彬駕車上班途中,座駕遭人攔截縱火,他被活活燒死於車內。
由於中國總理周恩來正式否定暴力,香港動盪不安的六七暴動最後在12月劃上句號。殖民政府亦明白,暴動本身雖然過分激烈,但是背後的原因亦情有可原,因此在1967年之後的十年間,持續推行連串社會改革,例如將中、英文並列為法定語文,展開全新的社會服務,包括免費教育及全民醫療保健等。
自從六七暴動之後,新蒲崗再次經歷了另一次改變。中國在1990年代推行經濟自由化,區內的工廠從此陸續北移,許多空置的工廠大廈改建為酒店,以容納人數激增的內地旅客。50年前這裡的街頭充斥手持《毛主席語錄》的示威者,現在則變成了荷包飽滿的遊客。
今天,新蒲崗的舊工廠大廈及建於1960年代的舊式住宅大廈內,開設了不少茶餐廳,還有好些經營了幾十年的家庭式小生意。由於區內租金相對低廉,因此亦吸引了一些新潮店舖進駐,例如展出1980及90年代懷舊文具的銀の文房具。此外,一些新的發展項目,如香港九龍貝爾特酒店、Mikiki商場及豪華住宅等,則為這個地區帶來更高級的格調。
與舊人造花工廠相距幾個街口的啟德河,在二次大戰期間曾被改作一條疏洪渠道。後來附近一帶成了工廠區,啟德河亦變成一條臭氣薰天的大水溝。但過去15年來,隨著許多工廠相繼遷離,加上新的污水管制規例,令啟德明渠的狀況大為改善。現在你可以見到魚兒在清澈的河水中暢泳,河岸經過綠化,有人更建議沿岸建一條散步徑。這裡現在一片寧靜祥和,與昔日從窗口拋擲鐵罐的景況不可同日而語。
從很多方面來看,新蒲崗的演變,正好反映香港的變化。1967年爆發暴動時,正值全球冷戰高峰期,也是港人爭取更理想生活環境的時候。如今無論是世界大環境,還是香港本身,都與昔日有天淵之別,然而處境並不比昔日簡單。究竟現在的新蒲崗是更勝從前,還是失去了本身的歷史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