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上娛樂

生活鬥士:兩部關於掙扎求存的電影

兩部電影,刻劃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的人如何掙扎求存

本月有兩部影片不約而同以活在貧困中的人為題材,描寫他們每日苦苦掙扎,力求最終能脫離現狀,改善生活。

英國導演Ken Loach可說是以電影批判社會制度不公義的先鋒,他去年第二度獲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作品《我,不低頭》同樣義正詞嚴,指責國家以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窮人和弱勢者。Loach在片中赤裸裸地暴露福利機構如何以種種惡劣的手法,阻止低收入的國民申請他們賴以維生的援助。

Daniel(Dave Johns飾)是個居於紐卡素59歲的鰥夫,不久前因心臟病發,不能工作。當他申領失業援助時,卻因為審查過程有漏洞而被拒。他唯有繼續上訴,但卻要在網上填寫各式表格;對於這個不懂使用電腦的木匠來說,無疑是不可能完成的艱鉅任務。Daniel面對的困難,顯示了在科技年代產生的各種新歧視。

Daniel在福利署的辦公室與態度倨傲的官員爭論時,認識了一貧如洗的單親媽媽Katie(Hayley Squires飾),自此對她多加照顧,展現出人性的光輝。一如Loach在1966年拍攝的電視電影《Cathy Come Home》改變了當時英國人們對無家者的看法,Daniel與Katie的故事逼使我們直視貧窮的面貌。

另一方面,趙德胤導演的《再見瓦城》則探討身在異地的移民工人的境況。電影講述兩個20多歲的緬甸華人蓮青(吳可熙飾)與阿國(柯震東飾)偷渡到泰國時相遇的故事。阿國眼看蓮青不斷找門路獲取假護照,以便脫離辛苦的體力勞動,到城裡找待遇更佳的工作;可是蓮青卻到處碰壁,兩人之間的分歧亦由此而起。Loach的作品透出英格蘭北部草根階層那種鄙俗的幽默和人情味,而趙德胤的電影則淒慘得多,他的兩位主角被緬甸商人欺騙,飽受工廠管工與中間人壓榨剝削,苦不堪言。

《再見瓦城》的瓦城是緬甸昔日的王城,也是移民回鄉時必經之地;他們會在瓦城購買分贈親友的禮物,表示他們衣錦還鄉。對片中的人物來說,瓦城象徵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觀眾只見到主角們在泰國的生活,但是蓮青又冷又硬的目光和瘦骨嶙峋的身軀,卻默默訴說了她的家鄉的貧窮狀況,以及她不惜離家遠走他方的原因。

導演趙德胤生於緬甸,居於台灣,他的紀錄劇情片以毫不留情的寫實手法,講述祖國備受壓迫的大眾的苦況,包括種鴉片的農夫與採玉的礦工。本片的敘事有條不紊,手法平實,加上有點詭異的配樂與淒美的構圖,令影片散發迷人的魅力。例如片中的一個場面,蓮青在解開一片糾纏不清的紡紗;這是個動人的隱喻,暗示她那難以預料的前途。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