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伴同遊

跟隨日本最偉大的俳句詩人去旅行

松尾芭蕉在日本北陸的足跡和俳句,令人反思大自然環境和當地文化

1689年,日本最偉大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由江戶(現今的東京)出發,展開歷時五個月的2,000公里長征,深入日本北陸,再折返西岸,南下至岐阜縣的大垣。這段旅程為芭蕉多次徒步長途旅行劃上休止符,並催生出薈萃詩歌和散文的短篇「俳文」集《奧之細道》,成為日本文學經典。

現在,不少旅行社也提供按照松尾芭蕉的行腳路線為藍本的行程,但要真正跟隨詩人的足跡,就得跟他一樣,腳踏實地前行。與許多日本人一樣,芭蕉的朝聖之旅重點是旅程本身,而非目的地。他在路上進行反思,並細心留意沿途遇見的人、大自然環境和當地文化。

Christoph Kei Baron Moriyama / Getty Images

《奧之細道》並非介紹日本北部的旅遊天書,而是一本引導我們走過人生各種旅程的通用指南。如序言所述:「日日行役而以旅次為家」,旅行令我們記起安穩家園不過幻夢一場,沒有事物能夠亙古不變,芭蕉說道:「然羈旅邊地之行腳、捨身無常之觀念。」

這種思緒明顯見於芭蕉目睹眾多遺蹟和廢墟後抒發的感嘆,例如當他眼見屯堡舊跡只餘頹垣敗瓦時,就寫下俳句:

夏草萋萋
將士用命求仁
夢幻一場

威風一時的強權,攻無不克的軍隊,終將淪為滋養夏草的泥土。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對生者的夢想和抱負漠不關心。當芭蕉來到丸山,目睹寂寞淒清的古城和無人打理的舊墳時,不禁潸然淚下。這教訓我們應當坦然面對生之須臾,同時不失對蒼生易逝的哀思。

訪尋古代遺跡,令我們得以與古人連繫。本州北部宮城縣的多賀城建於724年,城裡豎立著罕見的「壺碑」,芭蕉以優雅文字勾勒出他的懷古之情:「至於此碑,無疑千載遺物,今在眼前,可閱古人之心,是行腳之一德,存命之喜悅;渾忘羈旅之勞,而淚亦潸潸然矣。」置身古人生活過的空間,猶如與他們並肩佇立,咫尺天涯,似近還遠。

芭蕉的作品洋溢對人性的深刻體會。他在遊覽草加(位於今日的埼玉縣)之初,原想輕裝就道,但「另有餞禮,卻之不慕,究難拋擲。」與世隔絕的代價太高,因此縱然人情累贅,我們仍需學習承擔友誼和家庭的重荷。

旅行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芭蕉經常展現慈悲而不帶偏見的待人之道。每當體察人性的美善,他都會加以表揚,不因信條、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心懷偏頗。例如,日光山山腳某家旅館的東主因其正直的態度而被稱為「佛五左衛門」,但芭蕉卻稱之為「近於仁之類」,似在刻意點出無論那人是佛門或儒家弟子,抑或如同古今眾多日本人般兩者皆是,都並不重要。芭蕉亦不忘神道,在旅程中,他和弟子河合曾良常作佛教僧侶打扮,但在被芭蕉稱為「月山」的大石田山路上,兩人「身披木綿注連,頭纏白布寶冠」,作神官打扮。

APIC/Getty Images

對芭蕉而言,團結一致的力量總比分崩離析的誘因更強。旅途上,兩人在下榻的旅館遇上數名妓女,她們請求同行,卻被芭蕉拒絕。芭蕉似對拒絕其請求感到懊悔,引用曾良所寫的俳句,表達自己並非自視比妓女優越。

同一家裡
也有遊女睡著
月伴萩花

然而,他最敬畏的對象還是大自然。他寫道:「松島風景,扶桑第一,蓋不遜於洞庭、西湖也。」此一評價至今仍廣受認同。

同樣,他在旅程臨近尾聲時寫道:「閱盡江山水陸風光,而今象潟纏繞方寸間。」然而,1804年鳥海火山爆發,導致海床升高,本來位於北本州西岸的海島現已被陸地包圍,再度提醒我們一切事物轉瞬即逝。

Japan Art Collection (JAC) / Alamy Stock Photo / Argusphoto

《奧之細道》其中一項過人之處是行文簡潔精煉,每一章的原文並不長,中譯後亦只是短短的200至300字之間,甚至更短。芭蕉擅於造詞煉字的原因之一,或許正因他用詞謹慎而且深諳其局限。在日光的黑髮山上,面對大自然,他感到「惶恐不敢再言,即此擱筆。」在這個各種言論大鳴大放、喋喋不休的年代,芭蕉提醒我們在旅途中亦要給自己靜思的空間,潛心體驗,靜觀萬物而自有所得。

WalkJapan提供松尾芭蕉自助導賞步行團,沿著詩人昔日走過的道路,與詩人隔代同遊。詳情請瀏覽 walkjapan.com

本文所引松尾芭蕉俳文中文翻譯均出自《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松尾芭蕉著,鄭清茂譯注,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飛往日本的乘客可於登機橋上以及香港國際機場離境大堂內各個國泰航空機場貴賓室內索取《日本:精心之選指南》春季號,或瀏覽網上版discovery.cathaypacific.com/japan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