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一幅宏觀的保育拼圖

到底何謂「保存原貌」?Christopher DeWolf指出,香港的大館尚未重新開幕,就已經在建築界及保育界引起激烈的辯論

2018年,《Discovery》預測本年將有三大主要旅遊趨勢:北歐再次成為旅遊熱門之選;亞洲古蹟保育項目將吸引更多人前往遊覽;以及保健養生旅遊業的發展將更精細更複雜。

首先讓時光倒流,回到從前。話說2010年舉行的「Detour設計遊」打開了域多利監獄和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門,訪客可走進這個極具代表性的香港古蹟內,於16座維多利亞式歷史建築之間遊逛,想像昔日囚犯、警員和裁判官在這個地方活動的情景。

雖然活動舉行時,建築群的公眾範圍掛滿繽紛的燈飾,又陳列了奇形怪狀的裝置藝術品,但室內大部分仍保留了2001年停用時的原狀。有如狄更斯小說中的囚室,鐵欄上結滿了蜘蛛網,一顆的士高閃光球仍然懸掛在警員俱樂部的天花板,參觀者甚至可以走進依然放滿刀具和烹飪器具的監獄廚房。

活動過後,這些古蹟再次重門深鎖。

Central Police Station
圖片:Herzog & de Meuron

這是公眾最後一次看到這群歷史建築的原貌。到了2018年中,大家應該可以再次故地重遊,只不過這次舊址已活化成為結合古蹟與藝術的「大館」(中區警署昔日的俗稱)。計劃由香港賽馬會資助,整個項目包括綠樹成蔭的公共空間、文物探知中心、商店、餐廳和展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

各界對大館期望甚殷。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形容大館是「最後一塊拼圖」,這座具備展覽功能的美術館正好與中環林立的畫廊相輔相成,並且與矗立於西九文化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互相輝映。

這項活化計劃,與香港長期以來拆毀重要歷史建築的傳統做法背道而馳。任教香港大學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張家榮說:「我們邁向全新的領域,以往從來沒有如此規模宏大且意義深遠的文物保育計劃。」

Central Police Station

他的說法其實略嫌保守。香港進行的保育項目,迄今大部分只是散落於不同地點的單幢建築,但大館涵蓋了三個歷史建築群,當中有些已有近200年歷史。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8月落成,是英國政府在香港島興建的首座永久建築物,多年來曾經囚禁過不少知名囚犯,包括在香港私自籌組越南共產黨的胡志明,以及在二次大戰時因抗日被日軍逮捕,關押於此的中國著名詩人戴望舒。

其後在漫長的歲月之中,監獄經過多次擴建,例如1864年起分階段增建了作為警察總部的營房大樓,以及1914年中央裁判司署完成改建。建築群範圍龐大而複雜,令保育工程困難重重。去年其中一幢最古老的大樓突然倒塌,更為工程增添難度。調查指出由於進行鞏固工程時沒有察覺大樓結構脆弱,導致倒塌,結果必須全面檢查其他古建築,拖慢了整項工程的進度。

香港賽馬會和政府目前正在打算如何妥善處理倒塌的建築物,提出的解決方法包括以倒塌部分的舊物料重建大樓、將大樓拆卸並重建為全新建築,以及保留建築遺跡,作為倒塌事件的見證等。

除了倒塌意外,大館最具爭議的改變要數奧卑利美術館。美術館包括兩間合共16,150平方呎的展覽廳,由負責設計倫敦泰特現代博物館和即將揭幕的M+博物館的瑞士建築事務所赫佐格和德默隆設計,外型有如兩個紋理浮凸、懸浮於舊監獄部分圍牆上的黑盒。

Central Police Station
圖片:Mike Pickles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改變現有歷史建築的前提下,為公眾提供一個博物館等級的嶄新展覽空間。一直關注鄰近社區發展的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說:「有些人喜歡,有些則不以為然。很多人認為美術館與四周的環境格格不入。我個人則認為設計突兀,喧賓奪主支配了整個古蹟。」

但是張家榮卻認為,這些新的設計令大館變得更靈活多變。他說:「我們現在談古蹟保育,是考慮如何為舊建築物賦予新生命,因為原有建築可做的改變非常有限。」他亦為新美術館大膽的現代造型喊冤:「重點不是要模仿舊的設計,而是要突出新舊之別,這樣才能保存古蹟的原貌。」

除了美術館將會與ParaSite藝術空間及亞洲藝術文獻庫等本地獨立藝術機構合作之外,大館尚未透露更多關於建築群的其他詳情,香港賽馬會亦守口如瓶。羅雅寧關心考古挖掘出土的歷史文物,包括一個清朝的鴉片罐、一枚19世紀銅錢及拆卸的建築物地基等將會以何種方式來陳列。

她亦擔心修復後的大館一如香港不少經復修的古蹟一樣,過於簇新亮麗。張家榮認為這是合理的顧慮。不論訪客是來欣賞藝術、了解歷史或享用晚膳,他們都應該像2010年參觀這些舊建築的人一樣,從中獲得探索的新奇感,他說:「我們的目的不僅是保存歷史舊貌,還要考慮如何演繹歷史。」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