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在曼徹斯特度周末,而我對當地的認知仍停留在1990年代的搖滾樂隊和「紅魔鬼」球迷構成的刻板印象,可是當我在北區漫步時,宏偉的紅磚建築、光鮮的時裝店和一目了然的街道系統,令我頓生似曾相識之感,令我大惑不解。
於是我向搜尋網站Google大神求助,謎團瞬間便解開了:曼城北部日益中產化,一洗舊日工業遺風,其酷似紐約布魯克林的市貌,吸引電影、電視劇和廣告經常前來取景,權充紐約一隅。北區曾是英格蘭棉花工業式微的重災區,但它跟布魯克林一樣成功地脫胎換骨,將小食攤檔以至破舊建築,換上光鮮新穎的面貌。

曼徹斯特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向來充滿起伏跌宕。150年前,這個工業革命重鎮富甲一方,紡織廠林立,被譽為「棉花之都」,就連勞斯萊斯兩位創辦人也合作在曼城設廠,為當地富人製造汽車。
不過隨著英格蘭的紡織工業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一蹶不振,曼徹斯特淪為窮鄉僻壤,後來更成為全歐洲濫藥問題最嚴重的城市之一。1990年代,縱有足球員David Beckham的七旋斬,以及搖滾樂隊Oasis的金曲令曼城哄動一時,但食家和時尚達人仍然對當地避之則吉。
Mark Newton
但這些都已成過去;現在北區處處可見誘人的咖啡館、富心思的概念餐廳,以及洋溢北歐風格的時裝店。我的旅程由在餐廳Evelyn’s享用午餐開始,這裡流露洛杉磯風情,擺滿各式可食用及作擺設的盆栽,完美呼應200年前,William Cowherd牧師一反其帶有「牧牛」意思的姓氏,提倡信眾戒吃肉類,令曼徹斯特成為歐洲素食主義的發源地。
餐廳老闆是曼城人Sax Arshad,他一邊為我奉上羽衣甘藍魚生蓋飯和芥末,一邊說道:「曼徹斯特已將素食重新發揚光大,實在值得慶賀。老實說,本地人的口味與過往已截然不同;我年幼時,大家吃的食物都是千篇一律,但現在最時髦的美食,是素菜咖哩和日本嚐味套餐,可見美食界百花齊放。」


如要尋覓風格較成熟的服裝,可到Beaumont Organics。這家時裝店由設計師Hannah Beaumont主理,裝修簡約型格,售賣柔和色系的潮服,教人聯想起巴黎左岸的特色設計。Beaumont笑稱:「曼徹斯特有兩種迥然不同的衣著風格。在北區,女士愛穿上運動鞋,配襯飄逸的半截裙和北歐風套頭毛衣;但市中心卻是曼城典型的貼身連身裙和高跟鞋當道,女性在冬季也照樣不穿襪褲展示美腿。」
另一家時裝店Nola亦展現類似的潮人風格,明顯與長腿和高跟鞋的美學背道而馳。若想尋找毛衣、帽子、蠟燭、剃鬚套裝甚至限量版男裝服飾,可到時裝店Deadstock碰碰運氣。至於附近的
Oklahoma則自稱為「趣味之家」,這個通常令人望而卻步的稱呼,在這裡卻完全實至名歸,因為店內除了售賣別出心裁的陶瓷茶杯外,更有售怪誕別緻的燈飾,可謂非一般家品店。

此時天色已黑透兩小時,而我亦暗忖應是時候過過酒癮了吧。到底我應該前往糅合舊式愛爾蘭酒館和新派雞尾酒吧風格的Corner Boy,還是設有私密包廂的酒館Science and Industry呢?兩者都是不錯的選擇,而當我灌下兩杯嗆得很的雞尾酒後,便決定出發前往Matt & Phreds,亦即市內最長壽的現場音樂表演場地之一。其經營者Claire Turner以一口抑揚頓挫的曼城腔對我說:「音樂在這裡無處不在。曼城是全球其中一個音樂勝地,音樂深入本地人的骨髓,也因而吸引全球樂迷到來。」
當晚碰巧有當地人表演即興藍調,輪流登上舞台的人包括頭戴扁帽的胖老伯、留著長鬍子的潮人,還有幾位貌似時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的表演者(就連打扮都維肖維妙)。午夜過後,滿場聽眾仍未散席,氣氛愉悅親切,這正是眾人向我形容的「曼城風情」。

至於Mackie Mayor的氣氛亦不遑多讓,這個美食廣場由工廠改建而成,供應的美酒佳餚包羅萬有,由炸雞肉包、意大利薄餅以至天然葡萄酒一應俱全。每逢周末更會有現場音樂表演,陌生人共坐一桌,還會互相搭訕和閒話家常,對於倫敦人而言此情此景簡直不可思議。
曼城餐飲界一方面將悠閒另類的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亦熱切期待米芝蓮新星閃耀誕生,當中最有可能摘星的是Mana餐廳,其掌舵人是大廚Simon Martin。他在米芝蓮星級食府Noma學藝後自立門戶,成為Mana餐廳總廚,而他炮製的美食在全市掀起熱潮,嚐味餐單只推出了三個月,已為老饕津津樂道。食客進門時,必先將死板固執的心態放下,方能充分體驗箇中驚喜。他表示:「我將餐單上的菜式排序改變,令食客就像不依次序閱讀小說的不同章節般,但一切其實全都經過精心編排。」

他續道:「我認為曼徹斯特正迎來翻天覆地的轉變。這裡毗鄰大海之餘,更被優秀的農場圍繞,而且擁有眾多充滿熱誠的廚師,教我聯想起化身美食天堂之前的北歐。曼城只需多點信心,吸引更多遊客,當可發熱發亮。」
國泰航空設有由香港飛往曼徹斯特的航班,每周有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