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粵語流行曲的光輝歲月

伴隨馬樂民成長的粵語流行曲,是百分百香港風味的音樂

今年12月,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將在香港體育館(紅館)舉行20場演唱會。60,000張門票在9月初公開發售,數小時內已被搶購一空。

這現象再次證明,「粵語流行曲已死」這種說法未免言之過早。

何謂粵語流行曲?一般人以為它是一種音樂類型,但其實它遠不止於音樂類型,更是一個有數十年流行文化歷史的音樂工業。香港本地音樂於1970年代起深受歐西流行曲影響,朝西化的方向走,期間經歷高低跌宕,與香港的整體發展互相呼應。

粵語流行曲伴隨我成長:小時候聽家父播放的林子祥專輯,長大後與朋友在卡拉OK大唱陳奕迅的金曲,這些歌曲均陪我走過人生不同的階段。

粵語流行曲的歌手和音樂人,風格未必如本月登上Clockenflap音樂節舞台的音樂人那樣新潮前衛。不過我亦不介意告訴讀者,以前我會在電視前模仿郭富城扭動手腕的舞姿,而我當然也是其中一個搶購劉德華演唱會門票的歌迷。

無可否認,粵語流行曲已無復當年的盛況。唱片銷量從1989年的25億港元暴跌至去年的2億港元,部分原因可歸咎於互聯網興起。1980及90年代是粵語流行曲的巔峰時期,當時香港與日本並駕齊驅,引領亞洲流行文化。

在那些光輝歲月中,亞洲各地樂迷不僅聽粵語流行曲,甚至渴望加入香港樂壇,情況有如現今的韓國流行音樂K-pop。來自台灣及新加坡的音樂人紛紛進軍粵語流行樂壇,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一如香港這座大都會,粵語流行曲的世界亦是融會全球流行元素的大熔爐。在互聯網和全球串流服務興起之前,要接觸外地音樂並不容易,音樂潮流掌握在唱片公司高層手中。在粵語流行曲的黃金年代,唱片公司引進外國的熱門歌曲,再填上粵語歌詞讓歌手翻唱。在電影《我的超豪男友》中,你可以聽到這種改編翻唱的歌曲,就是由葉蒨文翻唱Madonna的〈Material Girl〉。若要為粵語流行曲的歷史勾劃一個全面的輪廓,除了顧嘉煇、許冠傑、黎小田及倫永亮等出色的粵語流行曲作曲家外,還要將玉置浩二、桑田佳祐、德永英明及Bee Gees等海外音樂人羅列在內。

很多人都對1980年代紅得發紫的超級偶像如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及譚詠麟等印象難忘,可是除了這些天王天后之外,當時還舉行過很多規模盛大的歌唱比賽,發掘人才。當時娛樂圈人才濟濟,除了演員演而優則唱(我仍珍藏著周潤發第二張亦是最後一張專輯)之外,也有歌手變身演員的成功例子。當時樂壇上亦出現過不少一閃即逝的歌手,千禧世代也許不再認識林志美、蔣麗萍、蔡國權、鄺美雲及麥潔文等名字,但本地電台的深夜音樂節目內,仍會不時播放他們的首本名曲。

張國榮和譚詠麟在1990年代淡出,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及郭富城乘時崛起,四位風格迥異的流行巨星被本地媒體封為「四大天王」。這四位並非全都稱得上出色的音樂人,只有張學友屬唱家班,但沒有幾位香港流行歌星能跟他們一樣在樂壇屹立不倒。

來到2018年,劉德華的演唱會門票仍然可在數小時內售罄。為何我們只顧緬懷粵語流行曲的黃金時代,而不以相同的心態支持這一代香港音樂人呢?1980及90年代的粵語流行曲仍有市場,反映我們對過去念念不忘,並非純粹懷念已經離去的著名歌手;同時,對不少人來說,那個時期是這座城市的輝煌年代。

對逐漸萎縮的本地樂壇充耳不聞,只管緬懷昔日樂壇的美好,其實是劃地為牢,令自己錯過許多精采出色的音樂。雖然唱片銷量今非昔比,天王天后的寶座仍虛位以待,但在音樂上卻更多元化、更富創意;王菀之、方大同、Killersoap(殺手鐧)、Aga、Supper Moment、林二汶等唱作單位都不乏好作品。一如這座城市,香港的流行樂壇底蘊豐厚,總能於柳暗花明處走出一條新路。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