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

認識香港藝術界的領袖

香港作為全球其中一個藝術樞紐,將在3月迎來巴塞爾藝術展等連場盛事,幾位舉足輕重的本地藝術界推手分享對香港藝術的識見

曾幾何時,香港被評為「文化沙漠」,我們當然不能苟同。時至今日,香港貴為全球藝術品的交易重地,地位毋庸置疑,藝術買賣同時亦有助非商業藝術活動的發展,諸如大館南豐紗廠等非牟利文化藝術場所已在去年開幕;正在進行擴建、翻新和重新定位的香港藝術館,亦快將以全新面貌重開;至於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擁抱領先世界的宏志,亦定於下年隆重揭幕。

這一切如果沒有藝術家、策展人、收藏家、藝術參展商和藝廊東主等經年累月的付出和協作,香港的藝術發展就無法奠基。以下是一些不可不認識的重要藝壇人物。

知名藝術家‭: 鮑靄倫

籌備一場涵蓋自己整段藝術生涯的回顧展是非常奇異的體驗。對於鮑靄倫而言,自1985年製作首部錄像作品起,便成為了她縱橫藝壇30年的事業。她表示:「感覺就如把畫布上的顏料刮走,把自己的過去揭露於世人面前,令我感到有點惶恐。」

Courtesy Ellen Pau

鮑靄倫其實無須畏懼,相反,她的故事其實相當勵志。生於醫學世家的她繼承家學,當上放射治療師。1980年代手提攝錄機逐漸普及,她開始在公餘時間試行拍片,後來與錄像發燒友馮美華、毛文羽及黃志輝合力創辦「錄映太奇」,成為香港首個錄像藝術組織。

自此,鮑靄倫透過錄像探討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議題,以反映她所身處的城市和社會。她說:「這個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故事,它的城市面貌、居民、動物和所有有機體都帶來豐富的題材。」現在,她愈來愈倚重擴增實境建構新作品,「錄映太奇」依然繼續茁壯成長。

不過,鮑靄倫並沒有放棄放射治療師的全職工作。她說:「我一直有從行醫經驗中汲取創作養分。科學工作規矩分明、客觀無誤,但這樣反而激發我以更抽象隱晦的混沌角度凝視人生。」

鮑靄倫回顧展由即日起至3月3日假Para Site藝廊舉行

新銳藝術家: 劉衛

劉衛自小已熱愛拍照,但直至首次欣賞到加拿大攝影師Jeff Wall的作品後,才真正意識到照片也可以成為藝術媒介。她指出:「攝影未必只是當下的紀錄,它也可以在事後才創造出來。」

現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藝術創作碩士的劉衛,過去創造了不少耐人尋味的攝影作品。她早年的創作鉅細無遺地呈現其家庭在香港的住所,近年則漸趨概念化,例如《Profile Picture》系列,她就在自己的童年照片上加入動畫元素的繪畫。她表示:「我認為日本動畫深深影響我兒時對性別定型和性的理解。」另一系列《Walking to Nam Kok Hotel》則借用電影《蘇絲黃的世界》的劇照,探討戲中描繪的1950年代末的背景下,香港面對殖民主義和男權當道的問題。

雖然產量不少,不過劉衛的藝術家生涯才剛起步,她除了攝影外,還涉獵油畫、絲網印刷和繪畫。最近她愛上流動影像和立體模型。這些創作媒介皆有同一個中心思想:探索自己的身份如何建構。她稱:「這是我經常思索的命題,因此在我所有作品中一脈相承。」

策展人: Tobias Berger

德國策展人Tobias Berger曾於香港即將開幕的M+博物館工作,其後,由域多利監獄和中區警署古蹟建築群改建而成的大館禮聘他擔任藝術主管。Berger坦言:「能夠在此時此刻,於擁有如此深厚歷史的獨特地方,營辦一個以弘揚香港當代視覺藝術為己任,而非為收藏藝術品而設的藝術中心,這份工作實在難以拒絕。」

近年,香港陸續出現多個新興藝術機構,大館率先落成,M+和南豐紗廠等亦相繼揭幕,為本地藝壇牽頭開創一番新氣象。大館的主要藝術場地「賽馬會藝方」參考德國漢堡美術館的做法,不時更換展覽主題。Berger透露:「我們邀請香港及海外機構一起合作策展。」大館自去年春天開幕以來,先後邀請曹斐、蘇詠寶、鄧國騫及其他本地傑出藝術家參展。「每個展覽都各有特色,每次都是一趟全新的冒險旅程。」他說。

Berger初來香港時負責執掌非牟利的Para Site藝術空間,直至藝術家群體自行接手管理為止。在其領導之下,Para Site藝術空間在香港藝術界奠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本地罕有的非牟利獨立藝術機構。Berger把同樣的運作模式套用至大館,他說:「每一個展覽均為香港度身訂做。我們不想忘卻自己的定位,弄得像個主題樂園。我們希望舉辦一些嚴肅的展覽。」

Kwan Sheung Chi

大館由即日起至4月21日舉行「疫症都市: 既遠亦近」展覽

 收藏家‭: 林偉而

林偉而是建築師,出自他手筆的高樓大廈遍佈香港;他亦是個藝術家,曾為元創方、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和維多利亞公園創作造型奇巧的竹棚裝置。不過,他在數年前欣賞到藝術家石家豪諷刺味濃的水墨畫後,從此新增了「收藏家」這個頭銜。

林偉而現時是香港數一數二的藝術收藏家,藏品包括唐納天、王浩然、周奥、李傑、何倩彤、黃榮法及白雙全等城中傑出藝術家的創作。2014年,林偉而出版了藏品目錄《No Colors》,自此其典藏數目更有增無減。

林偉而說道:「我對自己欣賞的藝術家素有研究。對我而言,藏品必須緊貼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廣納他們不同階段的作品。」除此之外,他亦有留意新晉藝術家,例如畫家鄭亭亭,其「年輕的神采」深深地吸引著他;而像朱興華這些較年長的藝術家同樣是林偉而鑽研的對象,他們更影響了他揀選藏品的考慮。

林偉而的藏品之多,簡直與博物館無異,令人好奇他打算如何處置這些藝術品。他解釋:「目前我並沒想這麼多。」他或會把部分大型藝術裝置贈予博物館,至於其餘作品,目前他會盡量保存。「我深愛自己的藏品,並堅信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我有生之年,也應該想把自己的心頭好留在身邊。」

藝術展總監‭: Mark Saunderson

Mark Saunderson在20多年前開始收藏藝術品,從此對藝術的迷戀不能自拔,後來更於2007年舉辦一場英國塗鴉大師Banksy的畫展,之後再開設畫廊Fabrik。這時,他才對藝術市場有所領悟。他說:「不少買家因懾於畫廊高高在上的姿態而卻步。」由此,他萌生起在香港的酒店舉辦藝術展這個念頭。

首屆亞洲當代藝術展於2012年揭幕,自此在每年3月及10月舉行,以配合藝術月和中國內地國慶黃金周的檔期,成為一年兩度的盛事。藝術展於香港港麗酒店設下四層視覺盛宴,展出世界各地畫廊逾1,600名藝術家的傑作。Saunderson稱:「人們於不同的房間游走,有如一趟發現之旅。年輕的收藏家可在較親切舒適的環境中思索作品。」

亞洲當代藝術展較其他藝術展銷會略勝一籌之處,在於有四分之一參展商就是藝術家本人。Saunderson指出:「來賓對這個安排相當滿意,因為他們可直接與藝術家討論作品內容。」

亞洲當代藝術展將於3月29日至4月1日舉行

閱覽更多香港藝術文章:

畫廊東主‭: 秦美娜

所謂先驅,也不一定懷有走在他人之先的壯志,有時候成為先鋒,全因沒有其他選擇。2010年開張的刺點畫廊,罕有地走攝影藝術路線,當年還空前地選址港島南黃竹坑工業區。

畫廊進駐之前,這片空間是個商業洗衣場;未幾,一向鎮守中區的藝廊紛紛遷入南區的舊工廠大廈去,皆因這裡空間寬敞、租金實惠。幾年間,黃竹坑搖身一變成為藝術集中地。

刺點畫廊也隨著這個藝術生態的演化而變遷。在大學主修電影與攝影的秦美娜指出︰「過去十年,藝術界急速發展,對不同藝術媒介愈來愈包容,攝影也因此得到別人的重視。」目前,畫廊也包含錄像、繪畫和裝置藝術等項目,而這位畫廊主人更致力提攜香港藝術新生代,特別是女藝術家。」

秦美娜表示︰「畫廊有責任為藝術家效勞,理應竭盡所能支援他們。同樣,我們也應設法把不同層次的藝術體驗帶給參觀者,不論他們是否潛在買家。我相信大多數藝術家都想透過自己的藝術跟參觀者交流連繫。」

刺點畫廊將於3月26日至5月11日展出林東鵬的作品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