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

印度街頭藝術綻放城市魅力

印度多處出現多幅啟發人心的壁畫,為新德里、孟買和海德拉巴的舊社區重注創意活力,亦改變了當地居民對藝術的看法

故事從2015年說起。一位叫Tanya Munjal的年輕人跟祖父居住在新德里中南部的Lodhi Colony平民住宅區,他們步出家門時驀地目睹一片新景象:一幢橫跨整條街的殖民地時期建築的外牆,竟多了一幅生動傳神的彩色壁畫,在此井井有條的寧靜社區前所未見,也叫他們興奮莫名。原來壁畫頌揚印度獨立運動的傳奇人物「詹西女王」,由日本街頭藝術家Lady Aiko所創作。壁畫用色大膽,最重要是,它公然歌頌一位反抗強權的戰士(而且更是女性),在這個保守的小區實屬不速之客。其後的短短幾個月間,區內陸續湧現更多壁畫,令Lodhi Colony變成印度首個公共藝術社區。

當時,以德里為基地的都市藝術組織St+art India Foundation正策劃一項計劃,並在孟買跨國油漆產品公司Asian Paints的支持下,將藝術帶入國內多個公共空間,故於當時委託Lady Aiko創作壁畫。身兼St+art內容總監和五位創辦人之一的Akshat Nauriyal表示︰「我們希望令藝術更能與人接軌,跳出博物館的框框,讓民眾直接欣賞藝術。」

Credit: Akshat Nauriyal

2014年時,他們在德里南部正中心兩個毗連的時尚富裕社區Shahpur Jat和Hauz Khas舉辦小型街頭藝術節,St+art遂應運而生並迅速獲得知名度,2015年先帶來前文所說的Lodhi壁畫,繼而進軍海德拉巴的Maqtha社區策劃項目,隨後更將街頭藝術帶到孟買的Mahim East、Dharavi及Sassoon Docks社區。至2017年,Lodhi社區已有多達29幅壁畫,當中不乏國際街頭藝術大師之作。

Credit: Akshat Nauriyal

傳統的藝術形式一向在印度影響深遠,St+art打破陳規,義無反顧地擁抱當代藝術甚至劍走偏鋒。Nauriyal解釋道︰「我們的使命是以藝文氣息活化乏味的空間,突出各個社區獨有的故事和歷史,而不是將它們粉飾為中產社區。」

對於在受藝術洗禮的社區生活和工作的人而言,種種改變有翻天覆地的影響力,例如本文開首提到的Munjal。這位剛修畢時裝設計的21歲女生表示︰「Lodhi的居民大多是流動人口,沒人置業定居,因此風氣普遍較冷漠和疏離。」

Credit: Akash Shukia

當St+art團隊初次踏足Lodhi社區以發掘居民的興趣所在,小區便悄悄地引起變革。Munjal續說︰「大家開始對自己所在的空間和鄰舍產生興趣,慢慢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社區。即使他們不喜歡某幅壁畫,仍會熱烈地談論,對項目充滿好奇心。」

現時打理家族皮革工作室的她憶述童年時說︰「藝術自小給我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去博物館參觀必須衣著得體、保持安靜,禁止觸碰任何東西。現在,我們卻見證一家大小不受限制地欣賞、談論和觸摸藝術品,令我真的很想成為St+art一分子。」故此Munjal參與成為St+art的義工,主導社區聯繫項目的監製工作。

Credit: Tanmay Mayekar

Munjal不乏同路人。16歲的Deepak Singh在郊區長大,過往沒機會接觸遊客和藝術家,遑論觀賞藝術。這陣子,Singh夥同弟妹和朋友當起導遊來,辦理不定期的Lodhi壁畫導賞團。

位於孟買的Mahim East和毗鄰社區Dharavi,兩者都是亞洲其中一個人口最稠密的貧民窟,相繼發生類似的故事。今年24歲的青年Sumeet Singh便在Dharavi土生土長,為養家而放棄入讀高中,在非法皮革廠和不獲市政府認可的洗衣場打零工。

Credit: Guido van Helten

Dharavi本來只吸引前來貧民窟獵奇探訪的遊人,現在卻有不少旅客和當地人慕名而來,一睹諷刺時弊的街頭藝術。Sumeet Singh便擔任St+art的製作助理,負責為到訪的藝術家打點素材。他高興地說︰「大家對藝術家的造訪感到興奮無比。人人都想為他們做飯,跟他們搭訕。居民豁然開朗,Dharavi的市容也改善了。」

Credit: Pranav Gohil

St+art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策展人Giulia Ambrogi表明︰「有賴藝術家與社區攜手合作,才可構想出切合社區精神和美態的作品。Lodhi的居民擁有較廣博的環球意識,所以壁畫的信息和風格更層出不窮。」相反,Mahim East區髒亂而壓迫的氛圍,吸引風格更大膽的作品進駐,譬如澳洲藝術家Guido van Helten以街舞團The SlumGods為題的超現實仿攝影風格壁畫,它橫跨四幢樓高數層的大廈,宏偉的高樓下是一條條骯髒的街道,效果盪魂攝魄。曾投身街舞行列的Singh愛煞了Van Helten的作品︰「我最愛這幅壁畫,住在附近令我感到自豪。」

Credit: Pranav Gohil

船塢碼頭Sassoon Docks曾是推動孟買由漁港轉型成金融和娛樂樞紐的跳板。但Nauriyal卻表示︰「這段歷史鮮為人知,對一般人來說,Sassoon碼頭只不過是豪不顯眼的偏遠之地。」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裝置藝術,為該區的工業碼頭增添色彩,包括法國藝術家二人組Ella & Pitr的朱紅色油桶畫作。

Credit: Pranav Gohil

2019年1月,St+art回歸Lodhi,再次委託藝術家創作23幅壁畫,並為居民協辦藝術、升級再造和街頭表演工作坊。在孟買從事視覺藝術的Sajid Wajid Shaikh,以擅長的普普藝術風格創作了《Shakti》向女權致敬。Shaikh表示︰「我們自小被灌輸齊家治國是男人天職的觀念,但其實培育和支撐我們的是印度教女神shakti(印度文力量之意)。」

Credit: Akshat Nauriyal

Shaikh跟大部分印度藝術家一樣,對St+art的影響力大為嘆服。他表示︰「普羅大眾為口奔馳,哪有閒情走入博物館欣賞藝術。但有位士司機曾跟我說,他愛看(Lodhi的)壁畫調劑生活。這便是藝術的意義。它予人喘息的空間,提供另一種視野。」

現在,Tanya Munjal和祖父在日常散步時依然會駐足觀賞壁畫。「當初St+art出現時,大家都問『為何要浪費顏料?』但現在,人人都想為自己的樓房塗上壁畫!」她這一番話,是這篇文章最有力的總結。

尋找印度街頭藝蹤

新德里︰Lodhi 藝術區

Lodhi是最後一個於英殖時期規劃的住宅區,亦是印度首個正式的公共藝術區。訪客於寬闊的林蔭大道漫步,可欣賞到遍佈整條街的大型震撼壁畫,細味渲染寫實、表現主義、抽象派以至普普藝術等風格。

Credit: Marta Przysiecka

孟買︰Mahim East

當地有十多幅壁畫,包括Mahim火車站的著名甘地肖像畫,以及意大利藝術家Francesco Camillo‘Millo’Giorgino向當地雨季表達愛意的巨型作品,令Mahim重拾昔日的光輝。

Credit: Snehal Pailkar

海德拉巴︰Maqtha

St+art將Maqtha的樓房外牆變成畫布,傳達饒富趣味、發人深省的意象。以色彩分類的作品,將迷宮般的巷弄導引至當下的世代。

St+art India位於德里、孟買及海德拉巴的藝術社區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訪客可於此下載地圖和自由行指南,亦可預約私人導賞服務。

Credit: Pranav Gohil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