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伴同遊

與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一起去旅行

我們的作家(加上一頭長頸鹿)與明朝的東方馬可孛羅乘寶船下西洋探險

鄭和集穆斯林、海軍統領、探險家和宦官於一身,可說是海上的中國版馬可孛羅;他於15世紀時曾多次航海,往返中國及非洲。鄭和從非洲回航時,曾經將一隻長頸鹿帶回中國,進貢給皇帝明成祖。皇帝及滿朝文武百官見到這隻動物,認為就是古籍上所記載的神獸「麒麟」,視為天降祥瑞,表示上天肯定皇帝的正統地位。

民間故事是這麼講的。

不過,正如馬可孛羅到底是否曾踏出威尼斯城外,歷史學家有不同的意見,這位出身昆明的三寶太監的事蹟,亦引來頗多辯論。鄭和的生平歷史上並無完整的記載,如今我們對他的認識,都是從不同文獻中拼湊出來的。研究者都認為,鄭和於十歲時被一位明朝將軍擄走,並受到宮刑,成為宦官後送去服侍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他從此不能如常人一樣成家立室,可是亦因此萌生更遠大的目標。他在燕王府時,正值燕王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因此獲得許多實用的軍事知識,並立下戰功。燕王於勝利後登基稱帝,對鄭和信賴有加,委派他出海下西洋。他於1405年7月11日從蘇州出發,首次踏上海上之旅,他一生總共作了七次遠洋航行。

Travel with Zheng He, Chinese admiral
Imaginechina

若要求跟鄭和一起七次下西洋,似乎有點過份,因此我只會跟他一起出航一次,藉此觀察他如何與旅途上遇到的蠻夷(不只鄭和,當時的中華天朝,自天子以至庶民,都是如此稱呼中土以外的人)相處。

據明朝一位官員的記載,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行如虎步,聲音洪亮」,極具威儀。與鄭和一起去旅行,讓我有機會問他幾個與下西洋有關的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問題是,建造巨型寶船的技術從何而來?這些寶船中,最巨型的一隻有九根船桅,船艙有四層,從船頭到船尾全長127米,比當時歐洲製造的船隻龐大得多。

其次,鄭和大人之前不熟諳水性與航海之道,要統領一支由317艘船組成的巨型艦隊在汪洋大海中航行,會不會暈船?此外,隨行的人中,必定有大批的通譯、領航員以及各式各樣的專家,他們可能都有不少精采的見聞可以講給人聽。

鄭和的船隊很少駛進未知的水域裡,他們跟隨中國商旅慣用的航線而行;商旅數百年來均沿著這些航線,將瓷器及絲綢等貨物運往阿拉伯,然後將象牙及其他當地土產帶回家鄉。商船會選擇適當季節才啟航,避過風暴等惡劣天氣,並且靠近海岸而行,從一片陸地航向另一片陸地。鄭和帶著船隊到過爪哇、孟加拉、馬爾代夫、亞丁、馬斯喀特、摩加迪沙以及其他地方。所到之處,當地的官員總會奉上大量奇珍異寶,讓鄭和帶回天朝,向皇帝朝貢。

皇帝委派鄭和下西洋,負有多個任務,其中一個是宣揚天朝的威望。《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明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奉有皇帝旨意,因此每遇上當地發生動亂,或者發現海盜巢穴,就會出兵掃蕩;他更曾將錫蘭拘提國王的軍隊打個落花流水。

鄭和每次回國,船上總會載滿珍寶,還有大批外國使節隨行,令他聲譽日隆。有些文獻甚至說他抵達美洲大陸,1957年在南京發現的11米長船舵,也許可以證明這種說法未必不可能。

老兵不死,老水手也一樣,只是逐漸凋零。鄭和一生的事蹟,由於欠缺文獻的佐證而陷入一片迷霧之中,就連逝世的年份是1433或1435亦不確定。鄭和死後,朝廷下旨不再派人作這種大規模的長途航海,但他卻從此成為中國及東南亞一帶華人的民間英雄。鄭和七下西洋,一生豐功偉業,他的家鄉昆明原本打算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當地的國際機場,可惜後來卻成為平平無奇的長水國際機場。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