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旅遊

如何成為更好的旅客

旅遊對我們獲益良多,但不管是好是壞,旅客難免對所到之處造成影響。我們與專家探討遊客如何走出這個困局,盡情享受異國體驗

旅遊業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五成,而去年的國際旅客量更高達14億人次。這個龐大的產業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一成四,每五個新職位便有一個來自旅遊業。

旅遊業發展蓬勃,誠為美事一樁,它能夠推動本土經濟,讓我們邁向世界大同,結識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等。可是大量旅客造訪卻明顯對一地帶來諸多困擾,造成環境破壞、交通擠塞、大量垃圾和人潮等問題。

Stefano Montesi - Corbis/Getty Images

泰國瑪雅灣便是一例,它因為巨星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賣座電影《迷幻沙灘》而聲名大噪,去年卻因過度旅遊而需暫時關閉,好讓受破壞的珊瑚休養生息。菲律賓亦以類似理由關閉長灘島六個月,以便清理大量垃圾,並安裝全新的污水處理系統。而現在人們更提出在印尼科莫多島推出相近的措施。

鑑於旅遊業發展迅速,我們遂與專家探討我們如何能造福所到之處,包括減少過度旅遊的影響,並提高文化敏感度,改進禮儀及增強環保意識。

議題︰過度旅遊

若你最近曾造訪威尼斯,便會明白何謂過度旅遊。這座意大利名城曾是繁榮的藝術文化樞紐,現在卻恍如主題公園般到處都是遊客餐廳。人潮將小巷擠得水洩不通,物價高得令人咋舌,逼使當地居民紛紛遷離市中心。

奢華旅行社Blue Flower Travel的創辦人Andrea Oschetti道︰「我們已進入大眾旅遊的時代。各地冒起不少醜陋的建築提供住宿,破壞了當地原來的美好風景。景點變得千篇一律,許多地方無論外表或感覺都如出一轍,以往啟迪心靈的多元面貌已不復再。」

既然過度旅遊無可避免,那我們應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旅遊?Oschetti說問題癥結不是地點,而是方法。舉例說,如果你前往亞洲熱門地點柬埔寨暹粒旅行,不妨考慮以另一種方式到訪寺廟。

Oschetti說︰「吳哥窟是不少人一生必遊的地方,與其在主要入口大排長龍,倒不如徒步或騎單車穿過其他小路,不過為安全起見,不要偏離人多的區域太遠。不同寺廟的訪客高峰時段各異,熟悉當地的導遊可告訴你在什麼時候造訪能避開人潮。」

他指出,如果旅客在旅途用心學習每個目的地的歷史、文化、藝術和風土人情,可抵抗過度旅遊的洪流。Oschetti認為本著這種思維踏上旅程,自然會遠離遊客區,成為更投入當地生活的旅人。

他表示︰「我們設計行程時,會不斷撫心自問︰這些體驗能讓旅客領略目的地的精神面貌,接觸當地的風土人情嗎?旅遊的重點是製造回憶,令旅客在旅程中有所得著,而不是在社交媒體發佈一些照片和帖文,過後隨即忘得一乾二淨。」

議題︰保護環境

Martin Puddy / The Image Bank / Getty Images

香港人鍾頴嫻去年在亞庇展開獨木舟之旅。當她經過一片離岸的紅樹林時,驚見四方八面都有垃圾飄浮。身為提倡零廢生活環保大使的她說︰「這個畫面令人感到非常難過。同行的導遊表示雖然他們每天都會清理廢物,但雨季季候風仍不斷把垃圾帶到這裡來。」團隊會用槳盡力把垃圾撈起,然後把它們載到岸邊再進行分類。

她表示︰「東南亞很多海岸的垃圾堆積如山,窮困地區尤其嚴重。眼見薯片袋、牙膏和打火機等日常物品在海面飄浮,你會頓然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難辭其咎。」

她每次出門旅行,都會奉行幾個簡單的步驟來減少製造廢物,而第一步就是自備可重用的餐盒、餐具及水樽。這套「環保三寶」在她想品嚐街頭美食時大派用場,更可從中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這種低廢旅遊方式亦改變了她的行裝︰「我已不再帶液體去旅行了。在旅程中,我改用洗髮皂、肥皂、護髮皂和Lush品牌的Toothy Tabs潔牙丸,後者咀嚼時會像如牙膏一樣起泡;老實說,這樣輕鬆多了。」

旅遊體驗方面,她通常會參與戶外活動或義務工作。她說︰「我們應該對旅遊心存感激。我們可輕鬆乘搭飛機,一個小時便離開這座煩囂的城市。對於慷慨向我們展示美景的地方,我們有沒有方法回饋?因此,我每次造訪自然遺址時,都會參加當地團或慈善活動,以回饋當地社群。」

議題︰文化敏感度

David Sanger / The Image Bank / Getty Images

擁有文化敏感度的旅人通常都會花時間了解一個地方。旅遊體驗預約應用程式Klook首席營收長魏麗豪道︰「我們必須跟當地人攀談,聆聽他們的意見,對他們表示尊重,避免根據自身價值觀下判斷,畢竟了解當地社群的生活和思考模式十分重要。」

魏麗豪本身熱愛旅遊,多年來目睹不少文化敏感度低的例子,包括遊客造訪寺廟時衣著暴露,或在曾受戰火洗禮的地區拿暴力開玩笑。不過,她亦遇過很多心思慎密、對當地文化深感興趣的旅人。

她憶述︰「我最近遊覽柬埔寨時,參加了一個當地團,有機會認識赤柬大屠殺時期的生還者。當中一位團友提出很多問題,希望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而從倖存者的反應,可見他們感受到被關心、被惦記,明白旅客並非單純來消費,而是希望了解這段重要的歷史。」

她建議旅客在出發前最好先學習一些當地語言的詞彙和句子。不妨了解每個目的地的文化和習俗,這對收拾行李亦有幫助,例如亞洲不少地方較喜歡旅客穿長袖衣服及長褲。

自我中心會大大降低文化敏感度。與其只考慮自己能從旅程中得到什麼好處,不如思索怎樣能與他人交流互動。她表示︰「對他人的遭遇產生同理心是人的本能。旅行時應保持開放思想,擁抱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這樣才可確保本土居民繼續歡迎旅客來訪,讓我們世世代代仍可享受旅遊的樂趣。」

議題︰禮儀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保持文化敏感度是認識及學習當地人的習俗,而禮儀則是更確切的行為規範,是在一個社會中對人表示尊重的禮貌行為。譬如說,在日本,鞠躬是打招呼的方式;在西藏用手指示物件時,掌心應向上;而在摩洛哥則需在入屋前脫鞋等。

英國網上旅行社Responsible Travel創辦人Justin Francis 表示︰「帶著尊重去旅行,會令我贏得別人的尊重。我意思是說,如果我是個體貼有禮的旅客,當地人自然會更願意 與我溝通,讓我真正了解他們的生活 和文化。因此,我們建議旅客應做足準備工夫,聘用當地的導遊,並在出發前搜集資料。」

不過,無禮行為不一定因文化而異,不管你身在何方,某些行徑都會令人十分討厭。Francis憶述去年在法國南部目睹的一幕︰「當時市集的商販在攤檔擺滿琳瑯滿目的蔬果,讓當地人購買來炮製日常餐膳。然後一大群我相信是乘搭郵輪前來的遊客,為了拍照而堵塞整個市集,令攤販和當地人勃然大怒。他們沒有人選購任何產品,根本就是一味向當地索取而不回報半分。」

他認為旅遊應該是互惠互利的體驗,沒有一個地方是單為旅客的利益而存在的。Francis表示︰「我們要謹記自己是在別人的家園度假,對當地人可能造成實際問題。旅遊令不同種族、語言、信仰、習俗和生活方式的人聚首一堂。如果旅客懂得自重,旅遊就是宣揚友愛與理解的一種方式,這才是旅遊的可貴之處。」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