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孕育創新意念的溫床,舉凡火藥、紙張、印刷、指南針甚至雨傘等,都是源於中國的發明。秉持這個優良傳統,現在中國正努力急起直追,嘗試在人工智能、智能製造、電動汽車及電子商貿等現代領域的全球創新競賽中拔得頭籌。
北京在這場科技大戰扮演領軍角色,部分原因是北京與上海、天津及重慶這四大直轄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近水樓台可得到中央政府挹注創科產業的資助。
緊隨其後的是深圳,這個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現在是大灣區的策略樞紐。單看深圳在2018年為科技製造業興建大批摩天大樓,數量之多超越世上任何一個國家,已可看出這個前海城市勢頭一時無兩。
而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統計數據,不過是其中一個證明未來中國將會利用其強大力量,重新塑造我們將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下是九個即將發生「蝶變」的巨型城市。
北京:人口2,150萬
中國首都矢志成為全球最創新的城市,近期錄得的成功佳績必須歸功於素有「中國矽谷」美譽的中關村。這個政府支持的創業培育中心吸引了9,000家科技公司進駐,當中包括中國近一半的獨角獸初創企業(指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以及科技巨擘,如搜索引擎百度、營運微博的新浪公司,以及推出交通應用程式的「滴滴出行」。北京附近有兩所中國最好的大學,可以提供充足的人才庫。此外,北京也是中國的人工智能心臟地帶,擁有十多所先進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和1,000家人工智能相關的公司。
深圳:人口1,250萬

從一個珠江三角洲的沼澤之地崛起,40年後的深圳已是中國的科技製造重鎮。在此設立總部的企業包括以微信而出名的騰訊、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製造商華為,以及預計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電動汽車品牌的比亞迪。華強北電子區周邊大量家庭代工產業,帶動快速而廉價的原型製造業,而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卻促成了更多合作及更快發展。為了掌握下一波重大商機,國際科技巨頭如谷歌,已著手在深圳設立辦事處。
上海:人口2,630萬
從古至今一直是中國領先的金融中心,現在上海亦躋身金融科技中心。按市值計算,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全球排名第四,當地有300多萬人從事金融和商業服務業。在政府資金和私人創業培育中心的協助下,上海孕育了十多家獨角獸初創企業,以及數以千計的企業家。當地的電子商貿、生活方式、虛擬實境、生物識別、大數據及區塊鏈都非常蓬勃。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8年宣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類似納斯達克的科創板,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的創新產業。
廣州:人口1,490萬
羊城是推動大灣區前進的重要齒輪。廣州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世界貿易之都,現在卻重新定位為資訊科技、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科學及機械人的樞紐。政府已制訂了鴻圖大計,計劃至2020年發展8,000家高科技公司及20萬家科學與科技企業。廣州全新開發的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是一個位於郊區的龐大資訊科技區;通用電氣於2017年破土動工的生物科技園面積達380萬平方呎,是一個志向遠大的生物製藥項目。另外還有仍在興建的中新廣州知識城,以培育大量資訊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及清潔能源等產業為宗旨。
天津:人口1,560萬

距離北京僅半小時高鐵車程的昔日通商口岸天津,是全球其中一個最繁忙的船務中心,而且航空業發展蓬勃,不少中資公司及空中巴士和龐巴迪等國際航空巨擘也在此開展業務。有賴中央打算把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融合成為京津冀城市群,天津未來的發展肯定更一日千里。截至2018年,北京和河北已有逾850家公司在天津設立辦公室,目前政府更斥資數百億美元建造1,100公里長的鐵路,包括於2030年竣工的大型城際鐵路網絡。閱讀更多>
重慶:人口3,050萬

如果想大展宏圖,重慶是不二之選。重慶橫跨中南部,是中國幅員最大的直轄市,面積堪比奧地利,人口更與東京爭一日之長短。重慶也是中國汽車業的引擎室,當地的汽車公司眾多,包括打算至2020年共銷售450萬輛車的長安汽車,以及本來只是電單車維修店的力帆,現在業務已發展至出口其自家品牌廉價汽車和電單車。與此同時,重慶的無人駕駛汽車業和物聯網亦急速冒起。中國移動於2012年在當地成立物聯網中心,宏碁雲端科技亦不甘後人,緊隨其後。政府也點名落力推動機械人技術、電子零部件(全球四成手提電腦均是在重慶生產)和大數據發展,透過天安數碼城、兩江新區和仙桃數據谷等項目,向上述科技範疇提供資助及各項支援。
閱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