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

古典音樂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

香港管弦樂團展開亞洲巡迴演奏之際,古典鋼琴家與我們回望香港如何致力成為環球樂壇一分子

悉尼有歌劇院,倫敦有皇家阿爾拔堂,紐約有卡內基音樂廳和林肯中心。 至於香港則有文化中心,一座位於尖沙咀海傍的建築,外形有如供人玩滑板的坡道,而且沒有窗戶。

不過外表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內涵:這個城市的主要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就在裡面。

樂團本月遠征墨爾本和悉尼,然後前往大阪、首爾及新加坡;演奏曲目包括馬勒的《第1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的《第1號交響曲》、巴托克的《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及莫札特的《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特別介紹小提琴家寧峰。

不過,回首當年,香港管弦樂團成立之初,就像文化中心的建築輪廓,歷經起伏。

在音樂界地位有如《牛津字典》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內,香港條目有這樣的記載:「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將風琴管熔掉作軍事用途,很多熱愛音樂的人被關進集中營;他們在營內籌劃,希望戰後能組織一個有西方及華人成員的交響樂團。」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圖片: View Pictures / Getty Images

戰後終於出現了一個業餘的交響樂團,名為中英管弦樂團,擔任指揮的是一位醫生。根據曾於香港管弦樂團擔任藝術策劃總監六年、最近轉職悉尼交響樂團的韋雲暉所說,當年電台很少播放古典音樂,而樂團亦缺乏演出的場地。

直到1962年香港大會堂開幕後,情況才有所改變。由於大會堂具有社區文化中心的功能,樂團於是有了新的演出場地。到了1974年,樂團改名香港管弦樂團,並且成為職業樂團。數年後香港中樂團亦隨之成立,而文化中心則在1989年落成。

到了20世紀末,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整個城市變得富裕,而藝術和文化事業亦同時蓬勃發展。韋雲暉說:「香港擁有一個資源充足的專業交響樂團是意料中事。」

多間大學推出了學位音樂課程,而1980年代中期香港演藝學院更設立了全面而完善的音樂學院。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圖片: View Pictures / Getty Imges

我於2012年來香港時,剛好也是活力十足的指揮梵志登走馬上任,擔任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時候。過去五年,港樂對他的表現深感滿意,因此與他續約,讓他繼續領導樂團至2022年。

明年他更會同時兼任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這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備受注目的樂團指揮職位。 但香港管弦樂團並非城中獨一無二的交響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於1990年成立,現由女指揮家葉詠詩掌舵,旨在為香港人帶來更豐富的古典音樂節目。

其後還有成立於1999年的香港城市室樂團。 香港近年與不少本地或外地的音樂家合作,例子有港產女指揮陳以琳和莫斯科愛樂樂團等。此外,每年一度的香港藝術節及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等活動邀來一些別具特色的樂團,例如來自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樂團粉紅馬天尼,亦曾來香港演出,令本地音樂節目更見豐富多元。

由於聽眾開始喜歡發掘非傳統的音樂體驗,街頭巷尾亦靜靜地發起了一場古典音樂的革命。現在你可以在上環一些藝廊如Artyze內,或者中環的藝穗會中聽到室樂演奏,表演的樂團中包括我自己所屬的Western District樂團。

香港還有不少作曲家如鄧慧中和李允琪等,不斷有新作品面世,類型從新古典到前衛都有。這都是香港新一代的音樂菁英。 香港也許不是維也納,文化中心亦並非皇家阿爾拔堂。

不過香港的古典樂壇,就如這個城市一樣,將會不斷演變,為樂迷帶來精采的音樂。

有關香港管弦樂團的詳情,請瀏覽 hkphil.org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