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它是一座古城,但絕非不值一提的破落鄉村。
這裡曾經是印度毗奢耶那伽羅皇朝的京城,盡擁榮華富貴,城堡由七堵城牆圍繞而建,在萬民眼中堅不可摧。城內到處珠光寶氣,由鑽石、紅寶石、珍珠、綠寶石和中國瓷器點綴裝飾,高貴芬芳的香氣飄逸四方。
公元1500年,毗奢耶那伽羅皇朝踏入全盛時期,國土廣達155平方公里,是當時僅次於北京的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約有50萬,官府以石渡槽送遞淨水至城內供人民使用。
可惜,古都最終淪落為荒廢焦土。

於僅僅65年內,這個世界知名的大都便由盛轉衰。高樓建築被瓦解焚毀,寺廟神舍亦被掠奪洗劫。一個迄立兩世紀的泱泱帝國轉眼衰敗,廢墟中只見老虎猛獸。眾皇星沉隕歿,漸漸被世人遺忘。
被譽為「勝利之城」的毗奢耶那伽羅皇朝,為何遭受厄運?他們一度雄踞整個南印度,大興土木修建寺廟和皇宮,最終為何被淘空傾頹?目前的亨比是一條寧靜的河濱村落,位於班加羅爾和海得拉巴之間,身處一度偉大的文明之都,當地居民如何在遺址中謀生?
毗奢耶那伽羅城皇朝始於1336年,一群來自南印度的印度教首領聯手抵禦北方的穆斯林蘇丹,最後在亨比建城,遺址建築仍然如積木般散落各處。只要登上亨比其中一座山峰,如Malyavanta山、Hemakuta山或Matanga山,古都的磅礡氣勢即時一目了然。

亨比的斷壁殘垣深埋於繁茂的幽谷中,南北兩面俱被河流環抱,四周是為數驚人的花崗岩巨石。經歷數十億年的風化侵蝕,層層堆疊的大石幻變稀奇怪異的形態,彷彿違反物理定律。
當年人民便是利用這些龐然巨石加上含鐵量豐富的泥土修築皇城。滴水成川,歷經逾億年風化的岩石,一下子被用來打造宏偉的皇都。
以石築城令人嘆為觀止,現時在遺跡中仍到處可見堅硬的花崗岩。當年,古城牆用長一米厚半米的石塊環繞巨石陣而起,高聳的樑柱矗立於亨比全城,形成大大小小的購物市集,形形色色的攤販售賣名貴寶石、絲綢和水果。沿著大街可通往市內的每一座廟宇,有實而不華的,也有金碧輝煌的,每一座各有特色。

維塔拉神廟可說是皇朝最瑰麗堂皇的代表,於帝國盛世的數十年間建成。神殿的雕功被視作國力象徵,廟群的外牆放眼可見神祇、動物和人像的雕刻,當中的「鎮廟之寶」包括一座龐大的石戰車,雕工極盡華麗精緻,是亨比最廣為人知的景點,也成為印度50盧比紙幣上的圖案。有一點必須說明,花崗岩堅硬無比,極難在上面雕龍琢鳳,石質每每碎落成粉屑,只要一子錯,便要從變小的石塊重新開始。
這一切資料,都不是我自己研究得來的。我的導遊Nagendra B先生在Evolve Back Kamalapura Palace豪華度假村擔任歷史學家,度假村距離亨比鎮只需數分鐘車程。經過數次導賞遊另加一程簡短的小圓筏渡河之旅,我才了解到一個文明古都的冒起和滅亡。

有一次遊覽寺廟時,Nagendra呼喚我去看牆上一道雕刻。其實我曾略略看過這道雕刻,它有點模糊不清,教人猜不透當中乾坤,像是無心插柳地刻下的一群動物或是其他東西。
他解釋:「它其實是只有一個頭的連體生物,是亨比得以強大的理念。」
接著他以手遮蓋著半邊雕像,眾人眼前一亮,看到一頭大象。「這頭大象代表了君主和貴族。」
他再蓋住另一半,此時則浮現出一頭公牛。「這頭公牛代表了人民。唯有將兩者合而為一,文明才得以弘揚。」
但在毗奢耶那伽羅皇朝壯大後,公牛和大象卻背道而行。明君Krishna Deva Raya於1529年去世,接任的國王珠玉在前,治國乏力,之後繼任的兩名君主同樣無法中興,觸發皇朝的附屬國覬覦君主之位。終於在1565年,北方的蘇丹窺準機會再次宣戰。
Nagendra聳聳肩說:「縱觀洋洋史記,有什麼能令權貴敗亡?一是賣國賊,二是一國之主無法給人民愉快的生活。」
君主率領十萬大軍迎戰,可惜一去不回。毗奢耶那伽羅皇朝在此役一敗塗地,勝方的蘇丹揮軍南下,在幾乎毫無防衛的皇城肆意搶掠五個月。亨比慘被夷為平地,本來的顯赫世家則帶著城中財寶,跟著蘇丹軍隊離開。
亨比城變得奄奄一息。

皇朝其後多次遷都,艱苦地再支撐了80年,國勢大不如前。亨比已被洗劫一空,已成定局。如果有人憑弔這座破落的古城,恐怕更像一則關於爭權奪利的寓言故事。全城遭蹂躪兩年後,一名意大利旅行家匯報,亨比毫無趣味,淪為「老虎和其他野獸的家園」。
多少年過去,有人再次踏足亨比,但非為了移居此地,也沒有君主重臨,而是一些農夫欲利用遍地的花崗岩。
Nagendra說:「我的祖父來自亨比,他就是用這些花崗岩蓋建房子。」即使時至今日,不少人都在遺址的樑柱之間建築,外加粉刷的磚牆,就像古時的毗奢耶那伽羅人,在巨石四周築起他們的花崗岩城牆一樣。
英國人在1800年為古城的遺跡繪製地圖,但Nagendra表示,直到20世紀中期印度獨立後,考古學家才開始積極把當中約1,600座倖存的碉堡、神廟、渡槽等等,認真地分類記錄。古城遺跡於1986年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但一直人跡罕至,即使印度人亦鮮有所聞,多數是背包客慕名而來的隱世景點。

最近,亨比的形象漸見起色。亨比的村民可以遷離遺址,獲安置到其他地方居住,好讓考古學家前來仔細探索。班加羅爾和海得拉巴則於一年半前開通到當地機場的航班,遊客不需再忍受七小時的漫長車程,坐一小時飛機便可到達。當地政府又修整道路,至明年車程可縮減至四小時半。多項旅遊措施陸續有來,包括舉辦「亨比夜遊」導賞團,帶人參觀飾以燈效的神廟;遊客又可在附近參與滑翔傘等各式冒險活動。
Evolve Back Kamalapura Palace度假村料將迎接逐漸增加的旅客。這間豪華度假村三年前啟業,採用亨比的印度伊斯蘭風格設計,靈感來自仍然屹立至今的皇朝建築。除了套房和無邊際游泳池外,度假村還與本地社區合作,幫助下榻的旅客了解歷史風韻,令住客銘記這個皇城,不讓亨比像400年前一樣,只能湮沒於時間的洪流中。
亨比不會再淪為失落的皇城,並人氣漸長。雖然目前仍未形成旅遊風尚,但指日可待。

Nagendra在日暮時分帶我們沿著亨比河畔漫步。轉個角落,眼前豁然開朗,來到通往阿丘塔拉亞神廟的寬闊市集大街。在花崗岩山峰之間,寺廟安然佇立在狹小的山谷中。棕櫚樹悄然婆娑搖曳,四野無人,只有一隻從河邊跟著我們前行的小狗為伴。暮色把周遭建築染成橙色,我們一行數人,猶如是帝國衰落後首批踏足這片土地的探險家和發現者。
首批重新發掘失落皇城的旅人。
閱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