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某個潮濕而炎熱的午後,季候雨的雨點撲打著工作室的錫片屋頂,室內窗明几淨而涼爽,新一代高棉珠寶師正埋首工作。年輕的工匠仔細端詳眼前的珠寶,使用火槍稍微調整金屬的形狀。在這些閃亮的金屬中,可找到黃銅舊彈殼,在這個一度被戰火蹂躪的國家裡,這些是尋常不過的物件。
在英國出生、並於2013年在暹粒創辦了Ammo 珠寶的珠寶商Madeline Green,正巡視工匠的工作。
Ammo的珠寶師需要受訓六個月,才可正式進駐工作室。那裡是柬埔寨的珠寶業復興的發源地,把傳統高棉珠寶與當代設計之間的鴻溝大大拉近。
Green在某次環遊亞洲之旅時首度遊覽暹粒,喜見柬埔寨在經歷赤柬多年暴政後耳目一新的局面:「我踏足暹粒後,旋即意識到自己大大低估了這個國家。這裡不但充滿生機和活力,更擁有眾多藝術群體,讓我確信自己來到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

柬埔寨源遠流長而總是動盪不安的歷史,造就了多姿多采的傳統和歷史傳承,成為當地新一代珠寶師的靈感泉源。暹粒可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當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吳哥窟的所在地。這個廟宇建築群曾為高棉帝國的宗教核心;高棉帝國全盛時期的版圖從中國延伸至馬來半島,更以其雄厚財富、錯綜複雜的建築和美學成就而聞名。吳哥的宗教珠寶,包括供祭司和王室成員佩戴、複雜精巧的手鏈和頭飾,在石構神殿裡舉行的古老儀式中不可或缺。
今天,珠寶工匠可深入探索其先祖遺留的豐富傳統。我跟隨Green參觀其工作室,她的下屬們偶爾抬頭展露腼腆的笑容。Green表示:「大部分古代高棉珠寶都在昔日戰亂期間遺失,而研究資源也有限。幸而,一小撮技藝精湛的土生柬埔寨人致力保留不少傳統,並將之傳授予下一代。現在許多出色的高棉珠寶師都會使用極為精巧複雜的圖案和組合技巧,仿傚吳哥時代的方式製作瑰麗非凡的珠寶。」
然而,Ammo珠寶展現的是不折不扣的當代風格。品牌將手工精緻的傳統珠寶元素巧妙融入當代設計,成品媲美紐約第五大道或香港高級商場售賣的珠寶。Green最新的系列以銀和黃銅鑄造,設計取材自吳哥、巴揚和塔布蘢寺廟的平面圖。她指出:「我們與一位高棉考古學家合作,以珠寶設計演繹吳哥人巧奪天工的幾何設計。此外,我們也與本地零售商聯手,於珠寶系列中採用石榴石、橄欖石和天然鋯石等半寶石。」


昔日的祭司也許能在柬埔寨當代珠寶系列裡發現傳統的痕跡,但他們一定無法辨認製作這些奪目首飾的材料。現今許多柬埔寨珠寶師都會使用戰時舊金屬,包括彈殼、黃銅炮彈,以及地雷碎片,而Ammo也採用發射過的空包彈製作珠寶。
Chantha Thoeun八歲那年,父親為赤柬士兵所殺,令他淪為孤兒。他後來在孤兒院學習製作珠寶,更設法儲蓄足夠金錢學習平面設計。其品牌Angkor Bullet Jewellery,就採用子彈和失效炸彈的物料製造首飾。
Chantha表示:「我使用彈殼和炸彈來設計首飾的原因,是希望展示高棉人民於近代抵受過的痛苦。我相信這是我國的強烈宣示,彰顯高棉人民的能耐,更表達了從痛苦處境之中燃點的希望。我們正把曾殺害連同我父親在內數百萬高棉人民的負面事物,轉化成美麗、希望、力量和堅忍的象徵,從戰爭走向和平。」


非政府組織也在高棉的珠寶復興運動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製作精巧黃銅領飾及其他珠寶的Saomao,還有工藝培訓組織Rajana等社會企業,都為眾多草根珠寶品牌鋪路。
Chantha指出:「透過非政府組織的協助和支持,許多像我那樣學懂新技術的人也能夠把堆填區裡的廢料循環再造或升級再造,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然而,我們也需要學習所有營商所需的知識,以拓展業務,這時我們就可向僑居柬埔寨的外籍導師取經。另外,非政府組織也為我這類藝術家提供支援,把市場拓展至海外。」
Ly Pisith於2008年回流柬埔寨之前,曾在巴黎為Alain Mikli和Philippe Starck等高級眼鏡品牌擔任設計師。他現時為其個人品牌Garden of Desire創作名貴珠寶系列,採用的物料包括純銀、半寶石以至砂岩。

他表示:「吳哥擁有如此深厚的藝術和文化底蘊,對我們而言,歷史和文化唾手可得。這裡的寺廟及其細節宏偉非凡,當我返國時,深深受到這裡的人文、文化和環境薰陶。」
Pisith也指出,愈來愈多柬埔寨工匠從當地的自然環境擷取靈感,與國家過往的黑暗時期作對比。「我的作品並非純粹訴說美麗的故事,當中也刻劃了這個國家的過去,以及我在這片土地上的過去和未來。縱然路途依然漫長,但我希望我們終能趕上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