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

仙境之前景:香格里拉迎向可持續發展旅遊

位於雲南省的香格里拉神祕莫測,如夢似幻,常被人譽為一片人間仙境。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愈來愈多團體嘗試守護這片高原上的淨土

我站在金沙江的月亮灣前,嘗試以一詞概括眼前的景觀:是桀驁不馴?瑰麗雄奇?波譎雲詭?還是蜿蜒曲折?驀地,一句話打斷了我這無關痛癢的思路。

「那裡曾經是茶馬古道其中一段。」我的導遊Sonam Gelek一邊用手往遠處比劃一邊說:「從這裡開始,古道將一直通往西藏。」

茶馬古道雖然不及絲綢之路聞名,卻是中國古代其中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產自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由馬匹經此路運往千里之外,北至西藏,西達今天的緬甸、孟加拉和印度,千多年來,古道因而帶挈沿路地區繁華昌盛。Gelek曾幾度追溯古道而行,他為我找到了最貼切的形容詞:「古道頻思羈旅艱」。

Credit: JENSEN CHUA

這片深入雲南北部、沿途攀越青藏高原3,000米險要的土地,背負著一段沉重的歷史,教人心折。茶馬古道是這段歷史的遺緒,但你亦可到位於雲南,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噶丹松贊林寺,在金碧輝煌的宏偉藏傳佛教寺廟前發思古幽情;又或在曾經是香格里拉縣中央的古城獨克宗,憑弔湮遠的史事秘聞。這裡的一切皆古意盎然,歷史洪流彷彿在此定格。

諷刺的是,現代的香格里拉地名被確立,竟然只有不足20年的歷史。

Credit: Lynn Gail

2001年,雲南中甸縣從雲南省各縣乃至中國各地中突圍而出,獲授予香格里拉之名,與英國作家James Hilton於1933年推出的名著《消失的地平線》攀上關係,成為書中世外桃源的現實版本。Gelek說:「這裡匯聚國內不同文化和來歷的人而能和諧共存,盡得文化和靈性上的薰陶,人間仙境之譽實至名歸。」

從此,香格里拉這個彷彿虛構的地名便被印在地圖上,更成就一個意義非凡的品牌,帶動區內的旅遊業和各項發展,經濟迅速增長。市民亦對香格里拉一名異常受落,興建以《消失的地平線》為招徠的主題公園,市內充斥著與小說相關的新開張店舖、旅館和餐廳。

但當我遊走獨克宗古城,心底不禁響起警號:我擔憂日益增長的遊客和商業化發展,已無聲無息地侵蝕古城,像縣內其他城市般商業化。由麗江通往香格里拉的滇藏鐵路麗香段將於2020年通車,屆時交通將前所未有的方便,當地居民意識到問題迫在眉睫,反思縣市的發展方向。

扎巴格丹便是大力推動香格里拉可持續發展的主導人員,他表示:「我們都喜愛以前的藏語名稱『中甸』,但易名為香格里拉後,這裡因而成為世外桃源,是不少人心目中一生中必須遊覽的地方,對縣內發展和旅遊業確有裨益。這一切正意味著我們必須深思怎樣守護這片土地。」

格丹雖在印度出生,卻心繫香格里拉,他在當地開展了多個項目,除了Arro Khampa精品酒店,還在一所學校弘揚西藏藝術和書法。他近年在甘肅創辦了高檔精品店「諾樂」,專售高原藏族名物如氂牛絨織品和工藝品。他的營商哲學非常簡單:「我愛我的家鄉,希望能夠守護西藏的藝術和文化,乃至藏人的社區發展,持守傳統價值觀並將之一代傳一代。同時我們必需撫心自問,如何才能讓這股文化魅力歷久常新?」

Credit: JENSEN CHUA

傑素松贊也是推動香格里拉可持續發展的旗手之一。雖於遠方的瑞士出生,他體內畢竟流著香格里拉的血。傑素於2015年創辦了香格里拉市高原精釀工藝啤酒廠,一來為當地社區創造就業機會,二來又為家鄉帶來引以自豪的優質啤酒。他的母親數十年來一直參與當地的孤兒院工作,傑素也透過釀酒廠繼承了母親的奉獻精神。他說:「我們八成的員工都來自孤兒院,並相當注重教育和培訓。我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孤兒院的孩子接手經營這家釀酒廠,此可謂我的畢生志願。」

但傑素並不滿足於此。在他的穿針引線下,香格里拉和瑞士的阿羅薩結成姊妹城市。阿羅薩是一個度假小鎮,在一個世紀以前已開始發展可持續旅遊,傑素說,這個楷模在多人心中埋下種子,讓新一代知道如何做個負責任的旅客。

The Hidden Valley Resort, Shangri-La, China
Credit: JENSEN CHUA

傑素和其他志同道合者希望透過他的公司改變當地的旅遊生態。香格里拉的旅客數量持續上升,但主要景點不再擠滿揮著旗子的旅行團和一輛接一輛的旅遊巴士。他說這裡改吹自由行之風,取而代之是前來探索自然、文化和歷奇的旅客。

今年2月才開幕的桃園藏居度假村便是專門為這類旅客服務,它是區內首個豪華營地,坐落於遼闊的草原上,被群山和農舍環抱,可想而知,住客能飽覽香格里拉的夢幻景色。營地面積不大,只有14個帳篷連藏式房屋,讓客人體驗地道的藏族生活。桃園藏居常務董事Cynara Tan說:「藏人希望他們的文化能夠代代相傳,我們很樂意成全他們的心願,向世界推廣藏族文化。」

Interior of tented villa in Shangri-La, China
Credit: Ray Chong

除了以草原牧民的居所為設計藍本的豪華帳篷,Tan和她的團隊更將一間前身是藏族長老故居的傳統房舍重置和重建,變身為度假村的客房,貫徹營地團隊的可持續發展方針,為保育區內環境和藏族文化出一分力。

幾乎每位在桃園藏居工作的員工都來自當地的畢松村落,度假村透過與居民展開夥伴計劃,為旅客安排民居導賞團。他們在自家花園栽種有機農作物,用來炮製新鮮的料理,這股農場直送的餐飲潮流在全球的一線酒店早已蔚然成風,但在雲南鄉郊的餐廳實屬稀有。

Credit: JENSEN CHUA

Tan補充說:「這裡有豐富的本土文化,有壯麗的崇山峻嶺,也有藏在森林深處的自然奇珍,種種充滿地道情懷的體驗有待旅客一一發掘。我們所做的一切,指望旅客能與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心靈契合。」。

格丹的話言猶在耳:「古道已矣,魅力長存。」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