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撰文:Kee Foong
不丹是一個非常注重心靈的國度,追尋幸福快樂比發展經濟更加重要,最適合放慢節奏細心遊覽。在不丹四處觀光,最好抱著慢遊的心態。我在不丹西部的九天旅程中,鮮見有筆直道路,代之而是無數如髮夾般的羊腸彎道及陡峭山坡,卻無阻司機們爬頭超車,幸好一路上的獨特景致分散了注意力,讓人忘卻險況。由廷布往普那卡的多楚拉隘口,以及前往崗提的拉瓦拉山口尤其教人驚艷,只見沿路的稻米梯田換上了一片乾枯的鐵杉樹樹林,白雪蓋頂的喜瑪拉雅山群峰時隱時現,山坡上的經幡隨風飄揚,笨重的犛牛則以懷疑的目光瞪視路過的人。
Six Senses在不丹最多遊客前來觀光的山谷,開設了數間景色優美的旅舍,而我的豪華行程路線途經部分旅舍。我在首都廷布展開旅程,這城市於1955年取代普那卡成為首都,在全國人口只有80萬的不丹,約有115,000人居於廷布。雖說她算不上是一個繁華大都會,卻是感受當地現代生活節奏的最佳地點。而現代生活在這裡只是相對的概念,因為不丹在1999年才有電視機,而到現在仍沒有交通燈。街上男男女女都穿上傳統服飾,街道塵土飛揚,路上除了行人,還有牛、馬和數以百計的狗。

如果剛巧在周末到訪當地,不要錯過前往百年農夫市場,看看大批居民到市場選購辣椒、香料、米、風乾犛牛芝士、肉類及新鮮蔬菜。不丹正銳意作出創舉,希望成為全球第一個完全有機耕作的國家。
也請預留時間觀賞不丹的國技:射箭。我在Changlimithang射箭場觀看了一場賽事。數支男子隊向遙遠得幾近超出視線範圍的箭靶射箭,場上不時傳出呼喊聲,每當有人射中箭靶,就會迎來載歌載舞的場面,眾人一片歡騰。
廷布是宏偉的國家寺院廷布宗的所在地,那裡設有年輕國王旺楚克的國王辦公室,以及不丹法王Trulku Jigme Choedra的總部。然而,若論歷史及氛圍,17世紀的宗教堡壘普那卡宗更勝一籌。僧侶亦心知肚明,每年冬天,法王及其大批團隊會住在那裡,其中一個原因,相信與普那卡只是位處海拔1,200米,較海拔高一倍的廷布更溫暖舒適有關。

在位於Phobjikha山谷 (俗稱崗提) 的14世紀Khewang Lhakhang寺院,則可領略與別不同的宗教體驗。那天早上,我盤腿坐在沒有暖氣的寺院房間內,室外溫度只有攝氏零下10度,陪伴我的是一群赤腳的年輕僧人,他們在早課中默默地顫抖,直至在一陣鼓聲、鐃鈸及號角聲中完成早課。隨著太陽慢慢升起令山谷的冰雪開始融化,我們亦可以開齋,進食豆類、辣椒、芝士及米飯等粗糧。

許多旅客會專程到崗提觀賞罕有的黑頸鶴。每年10月至3月,數以百計的黑頸鶴由西藏遷徙至崗提山谷的沼澤地棲息。在11月,當地會舉辦黑頸鶴節慶祝牠們到臨。雖然我錯過了這個盛會,但並不感到失望,因為在這個擁有懾人美景的國度,崗提全年的景致都是美不勝收。
欣賞這個山谷的最佳方法是步行。由崗提自然步行徑出發,蜿蜒穿越青蔥一片、遍佈野莓灌木的小山丘,經過潺潺小溪、一群群慵懶的乳牛,以及古雅的農莊,最後走進遍地松針的針葉樹林。這裡亦是騎山地單車的好地方,但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騎車,即使小小的坡度,你亦可能感到猶如攀登珠穆朗瑪峰般舉步維艱。

當我登山前往稱為虎穴寺的Paro Taktsang寺院時,我預期可能會氣力不繼。幸而路程沒有我想像中艱辛,沿著寬闊易行的900米行山路徑登山,即可抵達這座屹立於天地之間的雄偉寺廟。我在黎明出發,在兩小時登山路程中沒有遇到多少遊人,但其後如螞蟻般的人潮已隨後而至。雖然遊人相對較多,虎穴寺的景致實在無與倫比。這個瀰漫冥想氛圍的寺院正好概括了不丹西部的旅程感受,它遠離俗世、美麗、寧靜、奇妙、親切,縱然要付出不少努力才能到訪,卻不枉此行。
不丹冷知識
不丹政府以國民幸福指數為治國的理念,更於2008年將之納入憲法內,作為計算全國整體幸福度的指數。
東遊記
撰文:Keith Mundy
我啟程前往不丹東部山區,展開一次人生歷奇;在這個喜瑪拉雅山王國,東部是地勢最崎嶇的地區,罕有遊客到訪。
相比不丹其他地區,東部是另外一個世界,當地居民以沙爾喬普族為主,說倉洛喀語;不丹西部則以噶羅族人為主,所說的宗卡語是不丹的國家語言。兩個地區的地形亦截然不同,西部擁有遼闊的農地,但東部的山谷窄小,村莊多依山邊而建,許多都位置偏遠,一些山谷居住著人口少於1,000人的族群。
按照法例,大部分外國旅客在不丹觀光須聘請一名當地導遊,我聘請了Bridge To Bhutan旅行社Phuntsho Dorji作為我此行的司機和導遊,很快我就知道這是明智之舉;他能操流利英語,而且駕駛技術了得,在山路駕車遊刃有餘,同時擁有豐富知識,恍若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書。
我們沿著曾是印度與西藏之間的主要商貿路線行走,駛過蜿蜒曲折的道路,穿越山嶺,沿途可見高山石峰,遍佈林木的山坡恍若綿延無盡。不丹法律規定,全國必須有六成土地是樹林。

經過六小時車程後,我們在東部的主要市鎮塔希岡休息。在那裡陡峭的溝谷內,建有一群群附設木陽台的房屋。市鎮上方的山脊,白色牆壁的宗教堡壘塔希岡宗巍然屹立,在高處守護著昔日的商貿路線,現今則依然是一所佛教寺院的所在地。充滿特色的壁畫,令通往寺院庭園的長拱道生色不少。四層高的寺院正面飾有雕刻,髹上樸實的黃、紅及棕色,配襯著周邊的木構畫廊。
經過一天辛勞,我們在晚餐享用犛牛餃子,以及不丹主食ema datshi (融化的芝士伴青辣椒)。在Druk Deothjung酒店住宿一宵後,翌日駕車向西行,在崎嶇不平的公路上,沿著一條奔騰的河流駛往著名的峰頂寺廟。我們轉入一條高低起伏的郊道,不斷向上行駛,穿越松林及玉米梯田,最終到達海拔2,100米的高原。

來到Drametse村,只見髹上顏色的木房子散落在備受尊崇的寺院四周。寺院經過全面復修後,重新繪畫的壁畫展現諸位西藏神祇及妖魔的形象,構成一幅懾人的畫面。這是不丹東部規模最大及最重要的寺院,也是500年前誕生的Drametse面具鼓舞的發祥地。這種舞蹈其後發展成為不丹的國粹,並獲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12月為期三天的節慶中,僧人穿上色彩繽紛的服飾,戴上嚇人的面具表演Drametse面具鼓舞,以及其他帶古西藏風格的舞蹈。
翌日早上,我們前往Chhu河谷,在上山的途中,偶遇下方遠處的節慶巡遊。只見一群僧人帶領著村民隊伍,沿著香蕉樹之間的小徑蜿蜒巡行。而在下山的歸途,我們到金頂的Gom Kora寺廟觀光。相傳八世紀時,佛教宗師蓮花生大士在這裡降服了藏於一塊大石內的惡魔。信眾現在會圍繞著寺廟步行,一邊誦經,一邊轉動安裝在四周牆壁上的法輪。

在最後一天,我們深入東隅,到訪以編織天然染色真絲聞名的喇蒂村。那是一個鬧哄哄的地方,附近地區的村長雲集,討論即將舉行的全國選舉。由於他們大部分是農民,當地出售種子的商店其門如市,每位顧客進店時,都會轉動門廊兩端的兩個大型法輪冥想一刻。
我們駕車穿越綠色的稻米田及黃色的玉米田,來到位於一個山谷之上的高地,我和Phuntsho在一個佛教淨苑內發現一座華麗的新寺廟。有位年輕羞澀的尼姑引領我們進入誦經堂,大堂四壁繪畫了充滿喻意的壁畫,天花則飾上幾何圖案。再一次,我們在如此偏遠的地方,竟找到如斯美麗的風景,它們正在恭候深入不丹東部遊歷的旅客到來。
旅遊需知

立即出發
國泰航空設有由香港飛往曼谷、德里和新加坡的航班,乘客可從上述航點接駁航班至不丹唯一的國際機場帕羅機場。
入境需知
除了印度、孟加拉和馬爾代夫的國民外,所有前往不丹的遊客都必須先申請簽證,費用40美元,並由註冊認可的旅行社代辦行程,更要每天繳付旅遊規費,視乎季節每人200至250美元,費用包括餐膳、住宿、交通、導遊和每天65美元的可持續發展費用。
當地政府於2018年至2020年底,豁免向前往東部地區包括倫奇、蒙加爾、塔希岡、塔希央奇、佩瑪加澤和薩姆德魯瓊卡爾的旅客收取可持續發展費用,大大減省旅遊規費。點此了解更多。

法力有「鞭」
Kee Foong:「不丹房屋的外牆,不時也會見到繪上巨型勃起陽具的圖案,特別是在普那卡的切米拉康寺廟,在這間為喇嘛竹巴坤列而建的15世紀小寺廟,陽具的圖像更是無處不在。竹巴坤列被稱為『瘋狂神僧』,可說是一名登徒浪子,據說他透過與數千名婦女性交來傳播法力,並以其龐然碩大的陽具擊退惡魔,世人含蓄地稱他的法力為『神奇得像雷轟電閃般的智慧』。他又被譽為生育之神,雖然我並無意為人父,但在參觀寺廟時仍選擇被大型的木陰莖敲在頭上,代表祝福之意。」
不丹五禁
-
吸煙(幾乎全國嚴禁)
-
穿著短褲
-
在宗教地點隨意拍攝
-
觸摸僧侶
-
亂拋垃圾
閱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