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

橫濱中華街

曾經一度是外國人的聚居地

Sam Ki

我第一次踏足橫濱的唐人街,已是超過20年前的事了。那是1997年5月某個下雨的黃昏,其時我抵埗日本才不過數天,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體驗日本的夜生活。我有一位老同學住在橫濱,他也是我在倫敦某家武館裡的訓練拍檔,那裡正是啟發我們前往日本受訓的地方。這位朋友的父親剛巧來訪,因為他愛吃中餐,我們就決定一遊日本人稱為「中華街」的唐人區。

眼前所見,大雨淋漓的街道人頭湧湧,人潮在無數中文字霓虹燈中穿梭,教我不期然憶起1982年的經典科幻片電影《2020》。雖然我知道導演Ridley Scott拍攝這部電影時,片中的城市景貌其實取材自大阪,可是我卻禁不住想像Harrison Ford飾演的Deckard,就在這裡某個麵檔點餐。

Irwin Wong

我對當晚的記憶,還包括朋友那位自詡為中菜老饕的父親,跟餐廳侍應就何謂對辦的北京填鴨展開熾熱的爭論。我並非專家,但後來明白他不滿意送來的北京填鴨「只有鴨皮」是不成道理的。十多年後,我自己竟也成為在中華街某家餐廳裡與侍應舌劍唇槍的主角,但我可不是無的放矢,因為我在餸菜裡居然發現一大條毛髮,證據確鑿。當時我已被日本「顧客至上」的待客之道寵壞,因此對敷衍了事的女侍應大發雷霆。這提醒我縱然中華街與橫濱其他地區無大差別,卻依然有其與眾不同之處。

中華街的由來與橫濱的歷史密不可分。1854年,美國黑船來航闖入橫濱,令日本在經歷一個半世紀幾乎完全封閉的狀態後,被迫開放門戶,而橫濱,正是鎖國解封後首個容許外國人居留的地方。這樁名副其實的砲艦外交,促成日美雙方簽訂《神奈川條約》,而隨著外國船隻得以在橫濱停泊,這條原本恬靜的漁村從此蓬勃發展起來。

自橫濱港口於1859年向全世界開放,無數中國商人就在這個城市落地生根,當中不少人來自廣東。日本幕府限制外國人只能在某些地區居留和工作,但中華街距離現時熙來攘往的港口僅數分鐘路程,因此發展如日方中。及至1873年,當地的中國居民已建成關帝廟,供奉象徵財富和商業的神祇。廟宇後來在地震和火災被毀,但據說廟內一直供奉的關帝像仍然妥善保存,而關帝廟至今依然是當地的著名景點。

Irwin Wong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不僅摧毀了關帝廟,更令橫濱和東京大部分地區生靈塗炭,死亡人數達10萬人,驅使許多華僑返回中國。十多年後爆發的中日戰爭進一步令中華街元氣大傷,其後日本在二戰中戰敗,該區更是滿目瘡痍。戰後,它在頹垣敗瓦中站起來,再次重震聲威,更於1955年獲官方承認為中華街,並豎立四座大型裝飾牌坊標示入口。

2004年,港未來鐵路線通車,令東京前往橫濱的交通更便捷,而沿線的元町.中華街站令該區發展更上一層樓。現時中華街遊客人潮如鯽,周末時更甚,近年為數與日俱增的中國旅行團,亦視這裡為熱門景點。

Irwin Wong

區內共有250多家中式商店,售賣中藥、線香、燈籠、熊貓紀念品等,但最吸引的還是櫛比鱗次的食肆。除了餐廳和茶樓外,中華街也以其琳瑯滿目的街頭小吃文化著稱。邊走邊吃是日本一大禁忌,但在中華街範圍內,這項規矩可暫且放下。不過,橫濱中華街仍然擁有其東瀛本色:街道潔淨得一塵不染,而且不像其他國家的唐人街般嘈雜。

雖然橫濱海邊地區已經過翻新及重建,但中華街仍然保留與橫濱歷史的美好連繫。早陣子我的香港朋友來日旅遊,我順道帶他遊覽中華街,他亦深受其魅力吸引。幸好我這次舊地重遊並沒有跟別人舌劍唇槍,唯一可稱得上是熾熱的,就只有我們在某街頭咖啡室裡喝的那杯中國茶而已。

Gavin Blair是居於東京的記者

Sam Ki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