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馬尼拉唐人街最早的記憶,是十歲時與家人在星期日到當地午膳的日子。家父是怡朗省第二代華裔菲律賓人,他一直愛喝魚頭湯,所以我們會從居住的馬卡蒂商業區,長途跋涉前往位於岷倫洛區的唐人街。我們會在戶外的餐桌坐下,在發出異味的運河旁邊,看著父母津津有味地品嚐著魚頭湯。即使我擁有華人血統,仍然覺得這道菜是徹頭徹尾的外國菜,在我的心目中,唐人街一直充滿著異國風情。
中菲關係可謂源遠流長。早在西班牙於1565年宣告殖民統治菲律賓(當時這個國家仍未叫做「菲律賓」)之前,中菲兩國人民已進行海上貿易,而最早的文獻記錄可追溯至十世紀。其實西班牙之所以覬覦菲律賓,正是打著毋須在中國建立基地,但又可透過這地對華貿易獲利的主意。名為馬尼拉大帆船的西班牙商船,將產自墨西哥的白銀運到馬尼拉以換取中國商品,此等貿易往來是菲律賓當時的經濟支柱。

若說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和中國人互不信任,未免流於輕描淡寫。1574年,中國海盜林鳳帶領手下劫掠被西班牙人佔據三年的馬尼拉,其後西班牙人築起圍城西班牙王城,更取名為Intramuros,即在牆內之意,而這個靠近馬尼拉灣的堡壘,至今依然屹立不倒。1594年,西班牙人限制華人在城牆外巴石河另一邊的岷倫洛區生活,而該區更位於王城大炮的射程範圍之內,自此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唐人街。
我最近到訪過岷倫洛區,發現這裡自30年前那頓周日午餐時起便沒多大變化,位於一眾食肆旁的運河(其實是河口)依然流淌如昔,異味仍未消散。Quintin Paredes金融街的裝飾藝術建築看起來雖然仍很破舊,卻看得出唐人街在二戰前美國殖民時期曾是繁盛金融區的輝煌痕跡。街道縱橫交錯,塵封的燈籠旁垂著粗糙的電線,加上名字老套的家庭式小店,令唐人街彷彿自成一國。王彬街一位年輕人跟著超市傳來的華語流行曲放聲高歌,幾乎讓我以為正置身香港。至於中山街一間藥材中菜館燉煮著龜板和牛鞭熬成的藥膳,更彷彿將我帶回孩提時的唐人街。

儘管感覺數十年如一日,岷倫洛區其實一直都在變更,而最明顯的莫過於連接王城區及岷倫洛區的鍾斯橋上所矗立的新牌樓。牌樓於2015年6月正式揭幕,就位於1970年代建成的舊牌樓前面不遠處,現時是全球最大的唐人街牌樓。這座恍似由多塊麻將牌疊成的多層牌樓簇新亮麗,由廣州市資助興建,反映定居菲律賓的華人大多原籍廣州。
在1980年代,我的姑母每逢星期三都會前往岷倫洛區的Divisoria Market批發市集購物,那裡從廚具到布料可謂一應俱全。時至今天,若舊地重遊,相信姑母會覺得很陌生。原址已改頭換面,興建了多間商場,當中包括貨品價錢實惠的168商場,以及在Reina Regente Street街道開業五年的美加廣場。跟馬尼拉市中心大部分高級商場一樣,美加廣場亦與現代化的摩天公寓相連,但為了秉承唐人街風格,這裡的庭園有仿華南地區的店屋外牆,還高掛著大紅燈籠。

由中國政府斥資十億披索、連接王城區及岷倫洛區的橋樑即將落成,也許在不久將來,我將會取道這橋再遊舊地。不過我依然喜歡乘坐剛營運不久的電動三輪車,穿梭唐人街的大街小巷。儘管這裡不斷發展,我希望岷倫洛區仍會是擠滿小餐館的異域,既熟悉又滿載異國風情,一如我記憶中的唐人街。
居於馬尼拉的黃美玉是兒童圖書作家及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