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1997年後重回香港的所見所聞

香港這個地方人們來了又去,去了又回來,其中滿載悲歡離合。我們的作家與成千上萬的香港人一樣,於1997年之後回流香港,且看他敘述重回兒時成長之地的感受

我跟許多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香港人一樣,非常熱愛周星馳的電影。當時正值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銀幕上不乏閃耀的明星;然而,周星馳卻比其他電影人更能引起香港觀眾的共鳴。原因不單因為他經常飾演一般人容易認同的小人物,同時也因為他的電影經常對香港主權即將交回中國大加挖苦。

無論是在《賭聖》中飾演來自內地的鄉下仔,還是戲仿鐵金剛電影的《國產凌凌漆》,周星馳的電影都能捕捉到1990年代初香港人普遍的心態:市民對本地文化深

冼振鵬與父母攝於1983年的九龍

感自豪,而對於即將來臨的主權移交則深感憂慮。

我父親當然亦不例外,因此他於1991年把握機會,帶著我們一家移民加州。當年約有60,000名香港人移居海外,我父母、姊姊與九歲的我,是其中的四個。一年後,移民數字達到最高峰的66,000人。

我們一家在加州北部一個小城定居,每個星期日媽媽會帶著我,到車程約一小時的一家華語錄影帶店去,租借最新的港產片回家看。這些電影成了我與香港唯一的聯繫。 我終於成功融入美國社會,15、16歲時言行舉止就跟一個美國土生華人ABC無異,愛好hip-hop音樂文化和NBA職業籃球賽。

由於不想同學將我當作新移民,於是我假裝不會講廣東話,也不再看港產片,與出身香港的根源分道揚鑣,徹底地將香港文化拋諸腦後。

從此我不再想起香港,直至2007年。當時我25歲,很想到外地旅行一趟,然後再回到職場拼搏。決定到香港去,是因為碰巧找到非常廉宜的機票。我還記得我跟朋友們說:「我大概是去中國吧。」

七歲時的冼振鵬攝於澳門

但是當我甫踏出在旺角停站的機場巴士時,卻驚喜地發現,這個城市跟16年前留在我腦海中的記憶一模一樣,喧嘩、混亂,還有華洋雜處所產生的獨特港式文化依然健在。我在香港的時光十分愉快,原本打算逗留兩個星期的旅程變成四個星期,再變成八個星期。我留在香港第二個月時,有人找我為一本時尚生活雜誌寫一篇港產片的影評,於是我決定在此「住一年」。一晃眼十年過去,現在我依然人在香港。

我當然不是唯一回流香港的移民。根據《南華早報》於2013年所作的分析,在1997至2011年之間,有逾65,000名海外移民回流香港。其後六年間這個數字不斷增長。

credit: Richard Harrington/Hulton Archive Creative/Getty Images

每個人回流香港的理由都不同,但不少人是因為這裡機會眾多。香港不但保持本身的文化活力,同時也因為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而受惠。我現在的工作是報道消費科技的最新動態,現在所有科技硬件全都是在深圳那裡製造的。這個發展是15年前任何一個科技迷都預料不到的。

至於我童年時深愛的香港事物,例如講廣東話時夾雜英語;塗上厚厚的花生醬和煉奶的格仔餅;深水埗的黃金電腦商場;車速驚人的紅色小巴等,全部依然故我,半點也沒有改變。主權移交並未奪去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只是為他們帶來了不少新的機遇。

還有,周星馳仍在拍戲,而且在中國同樣深受歡迎。

credit: Three Lions / Hulton Archive Creative / Getty Images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