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

牛棚藝術村的故事

趁著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舉行之際,Cathy Adams前往九龍一個舊區內尋找平民藝術家

九龍土瓜灣13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街區,由13條街道組成,街名以多種中國傳統象徵吉祥的動物為名,例如龍圖街、鳳儀街、鷹揚街等。

由於這些街道鄰近舊日的啟德機場,因此13街一帶都是低矮的樓房。在這一幢一幢外牆髹成粉紅、黃、橙及淡藍色的唐樓對面,有一個由多座紅磚平房圍繞而成的庭院。這個地方也與動物有關,不過不及13街的街名裡那些動物那麼顯赫,而是謙卑的牛。

這裡就是牛棚藝術村,裡面容納了12個不同的藝術團體,創作風格從大膽實驗到標奇立異不等。

Mike Pickles

這個建築群於1908年啟用,原是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屠房,經這個屠房屠宰的牛肉,會運到九龍各處出售。不過住在屠房附近的居民,不管是華人還是南亞人,對於家居附近有這樣一個設施,亦只能無奈地忍受。Leo是錄像藝術團體錄映太奇的成員,團體位於牛棚藝術村13號單位,他告訴我說:「這裡的風水不佳。」

屠房於1999年關閉,政府開始尋找新的租戶。不過這並非一件易事。

後來,位於港島北角的油街藝術村快將被當局收回,村內的藝術家需要另覓創作空間。而土瓜灣這座空置的屠房,只需從北角乘搭一程十分鐘的渡海小輪到九龍城碼頭,即可抵達,而且船費僅為7.5港元。於是有部分藝術家於2001年將工作室遷到這座舊屠房裡。

Mike Pickles

將舊建築活化並建設成「藝術村」,已經成了舉行盛況空前的五星級藝術展(例如本月舉行的Art Central及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外的另一個選擇。北京有798藝術區,倫敦有Trinity Buoy Wharf碼頭藝術區,而深圳則有非常時髦的OCT-LOFT華僑創意文化園。

牛棚藝術村雖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其規模卻遠遠不及位於中環、對消費者極具吸引力的PMQ元創方,甚至連繼油街藝術村之後出現、位於北角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舊址的油街實現,亦有所不及。可是人跡杳然的牛棚藝術村自有它的味道。放眼所見,除了牆上有些殘舊的漫畫、塗鴉和照片之外,實在看不出這個地方裡面進駐了多位非主流藝術家。

不過當你逐一走進藝術村內的單位參觀,就會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不如就從位於13號的錄映太奇開始好了。這個藝術組織於1986年成立,放映實驗錄像藝術作品,並將本地新媒體作品存檔。今年1月,錄映太奇推出與多個藝術機構合作的大型總體項目「平行世界」,舉辦名為《#you #me #ourselfies》的展覽,展出中國內地與香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Mike Pickles

隔壁14號是1a空間,同樣專注於當代視覺藝術,範圍則包括錄像以至塗鴉,非常廣泛。1a空間亦會不定期舉辦講座及演出等活動。

位於7號的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這個劇團以創意劇場作品作主打;對面的12號也是屬於它的,那是個空無一物的空間,可供租借作演出用途。

10號單位是外號「蛙王」的郭孟浩的工作室,不過這位年屆七旬的藝術家一星期只會在這裡出現一次。他喜歡收集各種反映本地生活的零碎雜物,並將之陳列在工作室外面,包括盆栽植物、超巨型貝殼、玻璃製的廉價首飾,以及一座真實大小的科幻怪獸陶瓷像等。

Mike Pickles

昔日屠房的歷史痕跡在這裡依然可見,工作室的地上,保留了鐵環與鉤鏈,髹上綠色的窗框與屋頂上的橫樑也都是建築原有的部分。此外,這裡的建築全都只有一層,在香港可說是非常罕見。在土瓜灣一帶閒逛,很容易就會信步走進去。

牛棚藝術村內有一種街坊鄰里之間的互助之情。數年前有多隻流浪貓走來這裡棲身,村內各單位紛紛幫忙照顧。說起貓,位於1號單位是「榮哥」王振榮的工作室,裡面除了塞滿他的作品之外,還有六隻貓。

牛棚藝術村永遠不會成為PMQ元創方,不會有個夾著英文縮寫的花哨名稱,也不會有出售維港風景插畫、華而不實的時尚設計店。這裡只是一條樸實無華的藝術村,正如Leo所說,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香港社區」。這樣的一個地方,應該有更多人認識。

牛棚藝術村,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