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

與Antony Gormley訪談:英國的雕塑家

雕塑家Antony Gormley心懷遠大抱負,埋首於工作室中,致力「重塑世界」。我們前往看他將世界重塑成什麼樣子

雕塑家AntonyGormley站在工作室外的階梯上,望著庭院裡的一棵七葉懸鈴樹說:「聽那喜鵲的歌聲。」午後陽光的餘暉,灑落在這個67歲男人的臉上。他說的喜鵲歌聲自枝椏間傳來,我卻不太聽得見──雖然的確有某種東西發出嘎吱的聲響。

正當太陽沉到附近一棟樓房的背後時,這位藝術家轉眼望住陽光,然後告訴攝影師Tina何時能夠捕捉一道優美的光線。「有陽光!」「又消失了。」「有陽光!」「你只有約一分鐘時間拍照。」

Tina Hillier

訪問Gormley就像進行一場單向對話。他跟一些木訥寡言的藝術家不同,非常擅長向別人解說自己的作品,以及它們在藝術史上的位置。他的新展覽《Rootingthe Synapse》本月在香港白立方藝廊揭幕,與巴塞爾藝術節香港展會同期舉行。當他談及展覽背後的意念時,往往慢條斯理,顯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遠不及談論中國近代史、天主教會,或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功績時那樣滔滔不絕。不過,無論話題是什麼,他心中自有一套清晰的看法,你若想在不適當的時候插嘴,就會被他有禮貌地截住,直至他充分說明自己的論點為止。

我們來到他的工作室樓上一個房間,這裡四壁全髹上白色,一扇窗也沒有。Gormley表示:「我不想看見室外的風景。這是一個內在世界,我們就在這裡重塑世界。」房間最遠的一端有一堆黏土,堆成一個蹲坐的男人,而較近的角落則放置了一張桌子和幾張椅子、幾枝畫筆、英國浪漫派偉大詩人兼畫家William Blake著名的石膏倒模頭像的複製品,還有電腦、擺放草稿和素描的櫃子、座檯電話、CD播放機,以及一堆不俗的CD唱片,種類包括Bob Dylan和David Bowie的歌曲、印度傳統raga音樂,以及浦賽爾等作曲家的古典作品。

View Pictures/UIG via Getty Images

這幢工作室由著名英國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設計,外觀極其流麗奪目。然而,一旦習慣了這個佔地10,000平方呎的寬廣空間,就會發覺這個地方實而不華。Gormley與許多當代藝術家不同,對外在美和視覺效果不感興趣,反而著重人的內心感受。

今次新展覽上展出的作品都是他一貫的直立雕塑,全按照他本人的身型大小和輪廓製造。這些新作品並非實心雕塑,而是以扭曲糾纏的鐵線,交織出近乎新立體主義風格的嶙峋網絡,再塑成人體的形狀。

Gormley希望這批雕塑能夠引發一種思考身體的新方式,他說:「儘量不再將身體視為理想化的對象或美感的載體」,反而將之視為「轉化能量與連繫未知的地方」。

Tina Hillier

他解釋說:「我認為這些作品有點像扭曲的電視天線,向觀眾發出信號或接收他們投射過來的信息,或是向世界發送象徵心靈狀態的信號。當中毋須任何敘事或描述,只是簡單地指出,這裡有個樸素的空間,其中展示物質和空間如何互相連繫。一座靜止的雕塑能否成為工具,讓我們藉此思考自身在空間和時間裡的存在?這就是我創作這些作品的目的。」

這個目的在Gormley心中醞釀已久,他說:「我一直希望作品在某程度上展示和檢視活著的感覺,我自小已一直這樣做。」

Antony Mark David Gormley於1950年8月30日在倫敦Camden自治市出生,他現時的工作室亦位於這個自治市內。他的父親是愛爾蘭人,從事製藥業;母親是德國人,她為兒子取這個名字,部分原因是名字的縮寫AMDG與天主教格言「admajoremDei gloriam」(意思是愈顯主榮)每個字開頭的字母相同。

Gormley說:「我在踏入青春期前,經常在北倫敦或Chichester市內多間規模不大的天主教堂裡,對著石膏聖母像祈禱。」他對這個宗教並無好感,將之形容為「多愁善感和殘酷行為的怪異混合體」。

Stephen White / © the artist

他從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後,到印度旅行,在當地覓得更好的靈性指引,對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

他表示:「佛教實用得多。我們只要專注於呼吸,而當情緒浮現時,不論是愉悅或痛苦,我們都只需要觀察它,而不需要被它牽著鼻子走。這並非我自己的愉悅或痛苦,而只是一種愉悅或痛苦的感受;因此我們只需要看著它浮現,然後目送它消散。」

Gormley專注於內觀禪修,這種傳統在緬甸十分普遍,亦與中國盛行的漢傳佛教有某些共通之處。他曾參訪中國佛教寺院,更與河南省的少林僧人合力創作音樂劇。

當Gormley返回英國,為事業努力奮鬥之際,這種想法一直在他的腦海中縈繞。1980年代,他正蝸居於現時工作室附近的廢置房屋裡,首次以自己為藍本創作雕塑;這些早期作品雖然備受好評,卻只為他帶來微薄的收入。1993年,Gormley與現時代理其作品的白立方藝廊簽約,翌年贏得英國地位最崇高的當代藝術獎Turner Prize。1998年,他完成個人在英國最著名的公共雕塑《Angel of theNorth》。這座鋼鑄塑像高20米,兩翼伸展的長度跟一架珍寶噴射機相若,現在矗立於英格蘭東北部Gateshead郊區。

Bethany Clarke/Getty Images

他較近期的裝置作品《EventHorizon》   (2007年)引起更大爭議,因為這些真人大小的雕塑在倫敦、紐約、香港等地的高樓大廈天台上展出時,往往被誤會有人企圖自殺。嘩眾取寵從來不是Gormley的創作意圖,他表示長遠的創作目標是「在某程度上重新喚起身體在藝術、特別是雕塑中的可能性,而不必淪為講故事和引起性聯想的物品。」

Education Images/UIG via Getty Images

他尤其鄙夷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方式:「我們被泛濫的圖像包圍,它們來自晚期資本主義系統,意圖說服我們對不需要的東西產生需求。廣告界強行向我們推銷各種產品,要是我們也淪為這些產品的喉舌,這實在令人遺憾。」

Gormley認為,自拍縱使展示身體,卻忽略了更深層的意義:「大部分人早上醒來後,就會拿起手提電話,查看當天待辦的事務,然後花上整天時間完成它們。其實這個代替人腦的智能系統和虛擬的世界另有所圖,但我們卻對此幾乎懵然不知。」

Gormley以金屬枝條構成的全新作品,或許正可讓我們暫且脫離虛擬世界,專注於不曾探索的內心空間。

《Rooting the Synapse》展覽於3月27日至5月19日在香港白立方舉行whitecube.com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