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香港人應對颱風演變獨有文化

經歷前所未見的超級颱風「山竹」後,香港人從此對颱風別有體會

當大廈亦被強風吹至搖晃之際,各類影片也開始透過手機瘋傳:海浪捲起幾層樓高;辦公室的窗戶被強風吹破,文件飄旋空中;地盤天秤也未能倖免,險些擊中附近的一棟住宅。

去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並成為1946年首次紀錄以來的最強颱風。最高級別的十號風球(達颶風程度的最高級別!)懸掛了整整十小時,足證「山竹」威力驚人。雖然沒有重大人命事故,但仍然有400人受傷,事後到處滿目瘡痍。

颱風在香港是常客,風季由5月持續至11月,卻鮮有如此激烈。先有2017年於澳門不幸造成12人死亡的十號颶風「天鴿」,後有「山竹」,颱風令香港人惶恐不安。有人將此歸咎於全球氣候變化,唯恐風雲不測。

全靠穩固的基建,香港近年未因天災遭難,實乃不幸中之大幸。經過數十年的「訓練」,香港形成一套熱鬧的颱風文化:全民殷切追蹤颱風路徑;新聞時刻發佈颱風消息;超級市場的物品被搶購一空;市民趕避颱風回家而致交通癱瘓;在窗戶貼上「大交叉」膠紙;以至為滲水而準備毛巾。這股颱風文化多年來也大同小異。

當颱風接近本港,民眾首先擔心會否懸掛八號或以上的風暴信號,密切留意學生及上班族能否藉此休息一天。繼而,市民著緊颱風於何時吹襲,他們要知道的竟然是一個確定的時間!

不知從何開始,香港市民開始流傳一個近乎不可思議的都市傳說:強烈風暴只會在深夜或周末發生,民眾不用指望放颱風假。這怪異現象被戲稱為「李氏力場」,旨在調侃香港首富李嘉誠,認為他以超自然力量替香港消災解難,以防止他的「帝國」業務暫停運作。

當外面颳起狂風暴雨,民眾大多留在室內,以防被塌下的招牌及漫天飛舞的雜物所傷。仍留守於外的通常有兩類人,一是被颱風吹得顛三倒四的倒霉記者初哥,二是衝浪發燒友。政府認為他們不止罔顧自己安全,還可能會連累救援人員,衝浪者則回應這才是最佳的滑浪時機。

香港人已然有多一重擔憂,不再如以往般期待打風。過去兩年的超級颱風喚醒了民眾的戒備之心,甚至開始對「李氏力場」的防禦威力寄予厚望。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