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

恣意放任,縱情發揮

從安特衛普到澳門,今年夏季巴洛克藝術、音樂及文化熱潮席捲歐洲內外。我們緊隨這股熱潮,進行一趟華麗之旅

Christophe Vander Eecken

從大約1600年到18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說是與現代主義及簡約主義恰好相反。然而這種藝術風格的影響不但沒有消失,而且還在不斷蔓延。

巴洛克風格備受多位藝術大師的推崇,例如作曲家巴哈、韓德爾及韋華第與畫家卡拉瓦喬、Batoni、范戴克、維拉斯蓋茲與魯本斯等。這種藝術風格的特色是富麗堂皇,感情充沛;西班牙歷史學者與《Culture of the Baroque》一書的作者José Antonio Maravall將這種風格稱之為「對極端的追求」。正如大自然並非虛空一片,而是充斥各種事物,巴洛克藝術家

亦是以此為創作的宗旨。巴洛克藝術風行的年代,正值啟蒙時代,當時科學及哲學等學術範疇出現知識大爆發;生於這個時代的藝術家,自然也覺得可以拋開束縛,盡情發揮創意。

畫家魯本斯的出生地、距布魯塞爾半小時火車程的比利時第二大城市安特衛普,今年夏季舉行Antwerp Baroque 2018安特衛普巴洛克節。

安特衛普全城總動員,安排豐富精采的節目與活動,將新與舊的巴洛克風格共冶一爐。其中在安特衛普的MHKA當代美術館(muhka.be)舉行的《Sanguine | Blood Red》展覽是焦點節目,展期至9月16日,不可錯過。

這個展覽由居於安特衛普的畫家Luc Tuymans擔任策展人,將歐洲多位巴洛克大師如魯本斯、卡拉瓦喬、范戴克、Zurbarán等的畫作,與多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並列,產生互相參照的作用。參展的藝術家包括德國行為藝術家Anne Imhof,她於去年榮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中國風景畫家張恩利;美國超級寫實主義畫家Chuck Close;日本普普藝術家村上隆;以及越南裔丹麥籍的觀念藝術家Danh Vo。

Collage by Stephen Louis

巴洛克風格並不局限於繪畫。前往北方的阿姆斯特丹,就可以參觀荷蘭國立博物館今年夏季的大型展覽《Kwab: Dutch Design in the Age of Rembrandt》(展期至9月16日,rijksmuseum.nl)。這種17世紀流行的裝飾藝術形式,洋溢奇幻色彩,由荷蘭的銀器匠人將這種設計風格發揚光大,從闊口水瓶到家具,甚至懸掛牆上的飾物及畫框等各種大小物品,均擠滿了想像中的異獸或有如熔岩般的紋樣和形狀。當年荷蘭銀器工匠Johannes Lutma製作的一座詩班席屏風,有精美繁富的裝飾設計,可說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目前仍然存放於阿姆斯特丹的Nieuwe Kerk教堂。

同時,位於意大利米蘭市的布雷拉畫廊(pinacotecabrera.org)進行為期三年的改建工程,最後一期工程於6月中完成。畫廊現在陳列畫作的方式,可說是帶著巴洛克式的誇張和戲劇性。以往用天花照明的單調空間,現在髹上深紅色及品藍色;燈光經過調校後,令畫作及畫框上的金色花紋更顯突出。畫廊總監James Bradburne說:「你不能用燈光直接照射畫作,但是將背景變得較暗的話,就可以製造較強烈的對比。」這種手法,正好與巴洛克繪畫藉強烈的光暗對比來營造氣氛的特色不謀而合。

位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it)收藏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數量十分豐富,近日替換了藏品。今年2月,最先完成藏品替換的八個展覽室率先開放,展出美術館收藏的巴洛克藝術,主要有卡拉瓦喬以及他的追隨者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後者是當年罕見的女畫家,她的作品將巴洛克風格發揚光大。

Collage by Stephen Louis

巴洛克風格亦經過一些小型港口城市傳到歐洲以外的地方,例如馬爾他的首都Valletta;無巧不成話,這個城市也是今年歐盟選出的其中一個歐洲文化之都。當地最矚目的巴洛克建築是聖約翰聯合大教堂,內部裝飾極盡繁華富麗之外,還懸掛了兩幅卡拉瓦喬的畫作,其中一幅是場面震撼的《施洗約翰被斬首》,畫家的簽名就在聖人頸項間流出的鮮血下面。

隨著歐洲各國日益強大,並到世界各地殖民,巴洛克藝術與建築亦在歐洲以外的地方盛行起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正舉行《Paintedin Mexico》展覽(至7月22日,metmuseum.org),展出110件藝術品,其中不少為18世紀墨西哥的巴洛克風格作品。至於墨西哥城市Puebla則於2016年設立了International Museum of the Baroque(國際巴洛克博物館,mib.puebla.gob.mx),宣稱巴洛克是「首個遍及全球的藝術運動」。

MIB(國際巴洛克博物館的簡稱)由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風格簡潔明快,與刻意過度繁複、令人眼花繚亂的展品背道而馳。博物館對歐洲人前來「新世界」殖民這個時代背景下發展出來的藝術和音樂均非常重視,對於建築則尤其關注。在拉丁美洲的城市如Puebla本身找到大量這類建築並不出奇,但是在巴西的Ouro Preto及Tiradentes、厄瓜多爾的Quito、危地馬拉的Antigua、智利的聖地亞哥及阿根廷的科爾多瓦等地亦有不少裝飾繁複的教堂。

西班牙帝國亦向東擴張,因此在菲律賓有30多件巴洛克風格的National Cultural Treasure(國家文化寶藏),包括四座巴洛克風格的西班牙教堂。葡萄牙的殖民者則將巴洛克的影響傳播至非洲(特別是安哥拉首都羅安達及Benguela)、印度(果亞)以及澳門。

澳門的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俗稱大三巴牌坊)昔日是耶穌會的教堂,也是亞洲最大型的基督教建築,於歷經多次的颱風吹襲及一場大火之後倒塌,只剩下教堂的正面屹立至今,位於一道有68級梯級的樓梯頂端,高高在上守護著這個城市的巴洛克傳統。

教堂的聖像由當地的工匠與流亡的日本基督徒於1620年代雕刻而成,風格華麗,原意是用來吸引並教育當地人。因此你可以見到遺址上以極度繁複精緻的方式來表現多位聖徒的生平及十字架的象徵,以及顯然受中國風格影響的獅子、牡丹與菊花的圖案,還有一些你在《聖經》內可能難以找到的場景。例如一個神態兇惡的女子攻擊一條九頭巨蛇,下面有日文漢字寫著「聖母踏龍頭」,令人摸不著頭腦。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場景可能是按照字面意思來演繹《創世記》第3章14至15節裡耶和華詛咒蛇與夏娃的後裔將彼此為仇的故事,而且是以非常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來演繹。

Christophe Vander Eecken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