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

亞洲各地景點踏上網紅之路

拿著手機隨走隨拍,不只扭轉了出遊模式,也影響我們選擇哪一個目的地

位於港島北面的西陲海濱,有一條狹長的木橋延伸出海。在搖搖晃晃的橋上一直走,可以聽到浪濤沖刷岩石的聲響。隨大海的呼嘯步往橋頭,你將感受到置身海中央的浩瀚無崖。這動人的一幕,蘊含了香港的一種文化。

到底是什麼文化?排隊文化是也。畫面中確實只有你和海天一色的景致,其實背後還有輪候拍照等著在社交網站Instagram「打卡」的人龍。

這座橋連同背後看似搖搖欲墜的梯架,便是突然聲名大噪的西環泳棚,它早於上世紀60年代由政府建成,讓市民能出海暢泳,迄今仍有一群忠實泳客,到此早泳的人尤其多。當泳客散去,海濱即迎來一群年輕的拍攝族群。他們大概對修復後的港島小碼頭無動於衷,來此無非想在社交平台上湊熱鬧。

Sai Wan Swimming Shed - Credit: Brayden Law/Unsplash, Jin Chu Ferrer/Getty Images, Richard Lee/Unsplash. Instagram Pier - P. Celada, Virginia Phan

由香港的橋頭這一端以至世界不同角落,都可見到為拍照上載社交網站而產生的人龍效應。不論美或不美,總有一些地點會被發掘而成「打卡」勝地,有些是公認的美景,有些是乘著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有些則因時來運到而人氣急升。眾人就此爭相走訪,一探究竟,千山萬水,有時可能只為拍一張惹人讚好的照片。

論香港最受歡迎的拍照對象,莫過於中環蘇豪區的一面牆。有藝術家在鬧市中心地段的嘉咸街創作壁畫,繪上密密麻麻的唐樓,外牆呈鮮橙色、檸檬黃和青草綠色,點綴熙來攘往的嘉咸街街口,在蔚藍的天空下,壁畫顯得格外繽紛,它與旁邊的「住好啲」家品店一同散發新舊並存的時代氣息,常教人駐足拍照。

Credit: Linda Kennard/Alamy Stock Photo/Argus Photo

「我創作這幅壁畫時,還未註冊Instagram帳號。」香港藝術家Alex Croft如此說。Croft在2012年獲「住好啲」邀請在店旁的牆壁上繪畫,當時並沒有打算作長期展覽用途,但在社交平台上走紅後,隨即變成全港必遊熱點之一,先有韓國遊客慕名前來,後有中國內地旅客接踵而至,現在幾乎無人不曉。

Croft還說︰「這個地方受到世界各地的人關注,實在不可思議,也許這個街角風水好得很吧?」

不過,這道「打卡」牆常令行人道和馬路擠得水洩不通,遊人自得其樂、在繁忙的街角等候或拍攝時,也給上上落落的居民帶來不便。而西環泳棚附近的卸貨碼頭亦同樣飽受知名度之苦,人群紛紛擁至這個有「Instagram碼頭」美譽的岸邊舉機拍照,同時亦阻礙了船隻卸貨的工作。

為了拍得更多令人讚好的照片,一眾攝友更深入民居,跑到公共屋村搜索心儀地標。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的彩虹村,是超過1.8萬人口的安身之所,不知從何時開始,這裡成為旅客的拍照勝地,人數之多可能足以與居民數目匹敵。

彩虹村於1960年代落成,建築外牆是整齊歸一的橫直線條格局,並抹上天虹七色,設計與村名天衣無縫。如果把七色樓房和下方的籃球場攝入鏡頭,你就會得出一幅猶如英國畫家David Hockney斑駁絢麗的作品,因而獲得攝友垂青。

The reality of engineering an Insta-worthy shot at the Monster Building - Credit: Isaac Lawrence/AFP/Getty Images

面對魚貫而入的遊人,居民普遍又愛又恨。有人受惠於人流增長,創立生意迎合需求;有人只想和隊友好好地打一場球賽,而不用跟大擺甫士的網紅周旋。

維港對岸的「怪獸大廈」在社交平台上亦炙手可熱。位於鰂魚涌的益昌大廈、益發大廈和海山樓等相連而形成「M」字形的鼎足氣勢,開闢出一個深邃神秘的異域,如同新派黑色電影中的場景。只要在晚上選對時間,站在平台一座低矮石躉上從正確的角度取景,你就能拍出一張被一座座連綿不絕的大廈重重包圍的懾人照片。密密麻麻的鋁窗窗框、參差不齊的冷氣機裝置、長短不一的掛晾衣物、不同顏色的碰撞和射出炫目光芒的熒光燈管,令人歎為觀止。該石躉被無數人踏來踏去當攝影凳之後,大廈管理員終究要張貼大型告示,禁止外人爬上石躉上拍照。

今時今日,我們都會先在Instagram上搜索一輪標籤主題,才決定往哪裡去度假;即使搜索出現一格接一格幾近千篇一律的照片,我們還是樂此不疲,想親自拍攝一模一樣的作品。

舉例說,到峇里島盪鞦韆可謂一時無兩的玩意。過去兩年,在Instagram上最常出現的旅遊照片,就是一身無瑕嫩肌、身穿涼爽花裙的妙齡女子,面朝烏布的水稻梯田,在半空中盪鞦韆。這正是2018/19年度盛吹的熱帶田園風,與峇里的和煦陽光與茂密樹林完美結合。你只要付上35美元(包酒店接送)就能一嘗所願,成為照片中的主角。現在峇里島上隨處都掛上鞦韆,簡直成行成市,為遊人築起回歸田園的拍照佈景。

The rope swings of Bali - Credit: ljuba photo/Getty Images, Oleh Slobodeniuk/istock photo, jared rice/unsplash

島上另一端的Pura Lempuyang神廟也有另一番成就。這廟原本寂寂無聞,最近卻憑「天堂之門」打響名堂,成攝友的新發現,引來一批網絡朝聖者膜拜。神廟裡這道一分為二的閘門,把阿貢火山的風景夾在正中。在這樣宏偉壯闊的背景下,最適合擺出瑜伽的拱橋姿勢,或者雙手合十作誠心感謝狀。可別忘了用#namaste標籤。

號稱全球首座數碼藝術博物館的東京TeamLab無界,可說是為了讓人拍照「打卡」而設計的。在10,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內,奇幻絢麗的影像成為數以十萬計智能手機感應器的獵物,我可以肯定,這裡每個像素都有網上記錄。

Tokyo's TeamLab Borderless is an Instagrammer's dream Credit: TeamLab

在新加坡,許多地方都值得大影特影,但濱海灣金沙酒店一定獨佔鰲頭,酒店自開幕八年多以來,酒店入住率就高達98%,而位於頂樓的無邊際泳池就只開放予住客使用,因此吸引不少人特地入住酒店(還有拍照)。

我們都太愛拍照了,我也非超然物外。我試過在越南乘火車,趁火車駛經險要的海雲關時,半身伸出洗手間的窗外,險象橫生地捕捉蜿蜒的火車軌和山峽間水清沙幼的海灣。曾幾何時,我在澳洲大洋路上為了拍十二門徒石的日落風光,冷得手指也發麻。在西班牙,我駕著七人房車駛進泥濘道上,為的是從一個低角度拍攝震撼的隆達山城。許多時候,辛苦經營得來的照片,也許無異於別人所獲。

Three of Adam White's photos where the journey beat the shot

不要緊,我不是要當網紅,即使我穿上比堅尼,也沒什麼看頭。但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這股拍照風氣對我們有何益處,除了照片之外,還有什麼得著。如果遊客並非為了拍得網上熱照而來香港旅行,也許根本不會踏足本地的公共屋村,更不用說會留意街頭藝術或嘗嘗西環海風吹送的滋味。我希望這些會成為他們旅途的美好回憶,因為點讚的人數早晚也會停止。

相片總能勾起我的旅遊回憶:我記得越南鐵路工人慢慢踱步回到訊號站去;我記得在澳洲維多利亞省那十多座石灰岩柱被海浪沖擊,泛起橘黃、澄黃和寶藍的美麗顏色;我記得有位西班牙司機在我面前急轉彎,使我驚惶失措,後來見他倒車,我才鬆一口氣。

編輯精選

發現更多

Cathay Travell Book

關於

這個網站囊括了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兩本機上雜誌《Discovery》與《絲路》的精采內容。下次當你再乘搭國泰航空或國泰港龍航空時,歡迎取閱機上的印刷本雜誌。
Silkroad Book